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告状”在词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一案件;二是当事人向另一人的上级、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个人欺负或不公平的待遇。学生的告状则是向学校领导或教师诉说自己受到的欺负和不公平的待遇,要求帮助的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对待小学生的“告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笔者认为,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告状”。一、表现自我积极报告型:这类学生虽然不是班委会的成员,但是班级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积极主动向老师报告。新的教育观念已经走进校园,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相似文献   

2.
王振 《辅导员》2011,(Z3):134
孩子受到同伴的欺负,回家向父母诉说时,母亲会说"应忍耐",而父亲则说"应奋力还击,不然日后他会继续欺负你",同样在办公室里,学生向老师告状受  相似文献   

3.
我们班的副班长特别可恶,仗着自己是女生,又是老师信任的班干部,整天欺负男生,对我们拳打脚踢的,还让我们帮她做值日,我们又不敢向老师告状。可我们不想再这样忍受下去,该怎么办?安毅如果你的叙述没有失真的话,你们班的情况真可谓触目惊心,本该好好为同学服务的班干部,竟然把自己当成了动辄拳打脚踢的"老大",简直像个"混社会"的人。老师显然逃不脱失察之责、偏信之责。你们为什么不敢向老师反映情况?作为班级的成员,作为受到同学欺负甚至暴力威胁的当事人,你们拥有无人能剥夺的申诉权  相似文献   

4.
在有些班级里,学生总喜欢向班主任状告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或不公正的待遇,上课下课,事无大小。班主任被学生团团围住,忙得不亦乐  相似文献   

5.
在中小学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不少的学生家长因偏信学生的一面之辞,或听信传言,不能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摩擦和矛盾,认为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负或不公平待遇,怒气冲冲找到学校.他们有的骂骂咧咧,秽语脏话满口;有的口出狂言,以恫吓、要挟向学校讨公道;还有的干脆联帮结伙,不分昼夜到学校闹事.  相似文献   

6.
"告状"行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告状的动机主要有: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当事人"、"总务组长"、班长、教师等多级处理的方法,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较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家长或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孩子看见了也跑来告状;有时还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告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往往弄得家长或老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任课教师向自己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师的"告状".班主任面对这种"告状",往往感到棘手:因为"告状"者的身份特殊(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又是自己的同事),处理重了,会伤害学生;处理轻了,教师会不满,影响教师之间的和睦.班主任如何恰到好处地应对这类情况,本文对此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你也许还不知道,植物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当它们受到伤害时,也会用特殊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有些植物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就会揭竿而起。如个别人把花盆当烟灰缸使,在花根上摁灭烟头,这种行为会让受到伤害的花草非常气愤,它们就会对伤害自己的恶徒释放有害化合物。如几种仙人掌在受到无故伤害时就会释放生物碱,而这种生物碱会让欺负它的人产生嗜酒念头,最后让人变成不可救药的酒鬼。再比如,如果把西红柿的植株搬到卧室过夜,又忘给它浇水,它就用释放  相似文献   

10.
欺侮(ijime),又译为“以强凌弱”、“欺负弱小”、“恶作剧”,一般是指对比自己弱的人进行身体或精神上的折磨、欺负或虐待。这里所指的“比自己弱的人”不只是指身体弱,也包括立场和人数处于劣势的场合。因此,欺侮主要是指占优势的一方,对特定的人进行单方面的身体的、心理的折磨。  相似文献   

11.
杨莉 《中华家教》2014,(Z1):106-107
如果孩子能够放松地成为他们自己本来的样子,在爱的滋养中,他们都会成长为有爱又有能力的人,独特而充满激情和创造力,享受生命,同时也实现着各自的人生使命。接受孩子的性格特质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性格特质,大多数情况都是源于自身的恐惧。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现某些性格的人在社会上受欢迎,某些性格的人会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被人欺负,也许这些情况就在他们自己身上发生了。他们爱孩子,当然害怕孩子成为容易遭受欺负的人,因此他们会竭尽全力  相似文献   

12.
<正>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的欺负或者发现同伴的行为违反了教师的要求时,为了阻止同伴的行为,主动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1]告状行为是幼儿的一种心理表达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新手教师(教龄在1~3年且暂无职称的教师)如果缺乏正确的策略应对,不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阻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师幼互动的角度出发,探析新手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者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14.
记得自己刚开始工作时,常被幼儿的告状行为弄得困惑不解。为了弄清楚幼儿之间的“是是非非”,老师变成了“审判官”,而常因一件事往往牵扯了许多幼儿,即使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也还是难弄清事情的真相。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告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看到别人违反了集体规则,二是弱者来寻求老师的保护或帮助。对于第一种状况,我常对幼儿说:“你自己去帮助他吧!”对于第二种状况,我鼓励他去找欺负他的人讲道理,培养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情况还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5.
王娟 《广东教育》2020,(5):24-25
一、题型解读安慰信一般是向失败者、愁苦者、生病者、不幸者或遇到天灾人祸的人表示安慰或同情的信件。如2014年安徽的高考书面表达:为了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某中学英文报开辟了"HEARTTO-HEART"专栏。假设你是该栏目的编辑Jamie,收到一封署名为Worried的求助信。信中该同学向你诉说了自己的困扰:近日容易发脾气,使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影响。请用英文给该同学写一封回信。要点如下:1.表示理解并给予安慰;2.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6.
在近期所作的一项关于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以幼儿作为互动发起者的师幼互动事件中,“告状”行为占26.4%,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行为。不仅如此,告状还是所有互动行为中最复杂的一项。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认为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时发起的互动行为。之所以说它复杂,是因为这种互动行为必将牵涉到三个主体,即“原告”、“仲裁人”、“被告”。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17.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一大遗憾童年时的姚明,绝对是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姚明上小学时的班主任龚老师回忆说,姚明小时候个子就很高,但他从来都不欺负别的同学,相反倒是老被比他矮小的同学欺负。龚老师常常对姚明说,“要是别人欺负你了,就到办公室向我告状!”伙伴们在回忆小时候的姚明时总会感  相似文献   

19.
崔老师的儿子明明上三年级了,是个非常可爱的男孩,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大度、宽容、有礼貌.问起教子之方,小崔坦言自己只是个"霸道"的妈妈,并且一再声明:"我们全家都'欺负'他."随即讲了几件如何"欺负"孩子之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小学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不少的学生家长因偏信学生的一面之辞,或听信传言,不能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摩擦和矛盾,认为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负或不公平待遇,怒气冲冲找到学校。他们有的骂骂咧咧,秽语脏话满口;有的口出狂言,以恫吓、要挟向学校讨公道;还有的干脆联帮结伙,不分昼夜到学校闹事。对于家长的这种不速造访,我们如果不能审时度势、相机处理,不仅会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有可能激化矛盾,使孩子之间的问题引发成家长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的问题,甚至发展成社会问题。那么,究竟应如何处理这一棘手问题呢?据笔者看来,一般应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