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六朝时期杂传的创作极为繁盛,作为一种史书著述体例,其一方面与魏晋六朝史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关联;另一方面又与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杂传蕴含了丰厚的文学价值,对六朝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六朝时期文学的自觉、文史分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源远流长,小说观念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关于魏晋时期的小说观,自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明人胡应麟“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少宝山房笔丛》三十六)作出魏晋“非有意为小说”的论断以来,各种文学史、小说史,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只有到了唐代,自觉创作小说的时代才真正开始,而魏晋六朝并非小说创怍的自觉时代。然而,如果我们能全面考察魏晋时期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就会发现,上述结论并不准确,有重新认识魏晋小说观念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陆机和王融是魏晋南朝时期两位有代表性的士族文人,他们的文学地位、家世传统、人格性情和人生经历都有相似之处。但文学思想、创作内容和风格上却迥然不同,这其中受到了潜在的士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状况的影响。通过两人的对比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魏晋南朝时期的士族演变史对士族文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东汉末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期。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经过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逐步发展,到唐代终于迎来它的成熟期,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成熟。道教在唐代对各个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形式也包括内容。本文拟通过唐传奇《玄怪录》中的《张老》《裴谌》篇及《传奇》中的《裴航》篇来窥探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是文人艺术创作高度自觉性的体现,在中国书法吏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王.尽管当时战事频仍,文化艺术却并没有在战争的硝烟中停滞,各种思想的碰撞,为生逢乱世的人们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联系当代书法的发展现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各种因素,对我们当前的创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给予《诗品》以足够的关注,它们尽力发掘《诗品》的理论品格,彰显《诗品》在诗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展示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文化侧影。它们的书写形象地展示了魏晋六朝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接受效应,全面地展现了民国文人重新发现传统的力度,构成了民国文人深沉的魏晋六朝情结发扬的表征。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间诸多文人的创作具有典型的自觉意识。自鲁迅提出"文学自觉说"之后,当今学术界围绕此问题曾经发生过系列论争,进一步理清了文学流变过程中的规律和线索,从而使文学发展的脉络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9.
张松多 《华章》2011,(8):51-51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主要集中在魏晋时期。建安以来,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形成的中国文人传统,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追求精神上的高蹈与超越,徘徊于庙堂山林之间,逍遥于艺术人生,寄情于诗酒玄言形成了魏晋文人生存的基本状态。研究中国文化的魏晋传统,对认识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游仙诗继承了汉魏乐府游仙诗以及两晋游仙诗两种创作模式,但在主题上却回归游仙的原始,追求神仙长生。这种主题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成熟及流行所造成的。并且,步虚词也进入到文人的创作视野中。南朝动荡的政治格局以及文人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南北朝游仙诗与魏晋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士人的逸闻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同时,《世说新语》中还隐含着不少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具体表现在节庆饮食、待客礼仪、养生保健和饮食与权力等方面。从这些饮食文化特色出发,不但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世说新语》的文化内涵,还能够看到中国传统的礼仪体制和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江南文人群体是诗性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其成熟过程,曾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其一是魏晋六朝时期,代表人物是士人群体,他们的出现使得城市文化精神有了一个重要的载体,而政治伦理束缚也有了被挣脱的可能,江南文化整体得以摆脱单一原始的状态;其二是晚唐至五代的词人群体,他们使江南城市文化的诗性气质变成了一种持久稳定的精神脉络。这两个阶段不仅奠定了今后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的主体,也形成了江南诗性文人精神的源流。  相似文献   

14.
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宗白华先生曾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月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魏晋六朝时期士人阶层的心态,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魏晋六朝时期盛行的"人物品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形容词的形成,都与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藻有直接关系。本文将以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藻"中的常用范畴为例,来探讨人物品藻的术语与艺术理论范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物品评作为汉末魏初一种特有的时代风尚,在魏晋六朝时期经历了从政治性到哲学性和审美性的转折变化。而后者从作家的创作个性、文学情感的张扬、人物与自然美等方面,对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魏晋六朝时期的文体发展、变化的特点做了详述,以此可对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发展的变化与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对鉴赏本时期作品有极佳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鸟兽赋是汉魏六朝一种重要的赋体,从先秦时期鸟兽进入文学作品以来,鸟兽赋在汉代产生并走向兴盛,尤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鸟兽赋创作在数量和思想内容上都蔚为大观,与此相应,鸟兽赋的美学意蕴也日渐丰富。鸟兽赋创作繁盛于魏晋有诸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如社会动荡、玄学盛行、统治者大力倡导等。  相似文献   

19.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变动时代。汉末以来政治的黑暗,社会的混乱,儒学的衰落,导致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促成了清谈的出现及其发展。魏晋清谈反过来又使政治更加腐败,社会风尚每况愈下。但是清谈客观上丰富了中国哲学理论的内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进了审美意识和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但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纯文学观念却形成于较晚的魏晋六朝时期。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本文拟就魏晋六朝的哲学思潮、文学创作与批评意识等方面,对这时期文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作一总体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