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职业院校包含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类.一般来讲,职业院校学生录取分数线要低于普通学校,再加上社会原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人怀疑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这种怀疑或偏见也会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真实状况,我们采用《交通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浙江省交通类高职和中职共6所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包括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十分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重视针对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浮躁心理的调适与排解.本文着重分析职业院校学生浮躁心理原因、表现等,进而探求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职业院校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学校文化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时时感觉不到"失败",事事体会到"成功",处处体验到选择职业院校的"乐趣"。因此,应分析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据此提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生活中,职业院校的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以致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文章在分析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各个层面提出一系列教育策略,以期消除学生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面对的生活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焦虑、自卑等心理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将严重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诱发心理疾病,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巨大负担。因此,班主任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沟通疏导,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目前我国对如何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对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6.
职业院校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也逐渐走向了成熟,对学生的管理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学校也同样开始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但是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水平仍然处于中等偏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关注度仍然不够,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甚至造成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危害。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为我国职业院校的心理教育能力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走入校园,在职业院校中,涉农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专业特点、就业特点和工作性质与其他专业大相径庭,因此与其他学生相比,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趋于多元化,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但是在众多的职业院校特别是农业类职业院校中涉农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以致很多涉农专业学生形成很多心理问题等待解决。本文关注涉农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其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谈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职业院校学生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已经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及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从各个方面提出做好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要求学校和教师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护理专业储备人才的整体素质.深入分析职业院校护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对制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工作岗位有着重要意...  相似文献   

10.
任陶 《甘肃教育》2009,(12):15-15
职业院校的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进入职业院校后不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许多问题。因而,作为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以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如何有效地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环境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院校应积极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教育网络,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式,聚焦意识形态,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心理工作由平面单一向立体多元发展,提高心理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谈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偏重,心理困扰增多,已被多项研究所证实.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工作压力也大,但责任更重大.本文对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下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建议学校将"阅读疗法"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通过读书解除心理困惑、预防心理疾病的"阅读疗法"研究,探索独具特色的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一、职业院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制度运行机制当今社会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不好,与院校领导者、全体教师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如果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能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管理制度与设备资金上给予一定的保障,准确定位心理健康开展的工作范围,工作中不是把心理工作定位在少数有心理障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交织增多,对职业院校的影响不断攀升.职业院校应另寻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扎实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植入新的思考,从而提升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值得职业院校认真梳理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程群 《教师》2014,(20):34-34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非常重视,职业院校也不例外。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除了拥有一支专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队伍,还建立了一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人数庞大的心理委员队伍,在维护学生日常心理健康和解决学生心理危机方面,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理委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朋辈心理。  相似文献   

17.
以交通类学校为基础,针对浙江省7所交通院校的中职和高职学校学生,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808名学生,用新编《交通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进行了测查,着重检验该量表的结构与适用性.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后发现,中职和高职学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此问卷适合中职和高职学校学生.同时,对测验的项目进行了一些删减,经多次因素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形成了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并具有较高的信度的量表.修改后的《交通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可以作为建立职业类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测验的有效工具,在各个维度上建立心理健康水平的常模,也为职业类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提供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某卫生职业院校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护理专业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现状及群体差异,并尝试探索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以期为维护和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开发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心理潜能为目的,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课题《职业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及技术应用研究》日前在北京开题。
  我国从人力大国向人力强国转变中,职业院校学生是主力军,他们经历了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升学考试向择业就业转变,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生活方面面临着心理压力。《职业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及技术应用研究》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出缓解心理压力的办法,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出发,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潜能的开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师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从而塑造职业院校学生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该课题集中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等一批专家攻关,并在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进行研究实验、探索开发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新路。  相似文献   

20.
丁西省 《职教论坛》2012,(14):58-59
面对就业,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如恐慌、焦虑、自卑等,因此,改善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能力就要努力构建好心理辅导体系,这既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教育水平.从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辅导体系的重要性为基础,指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特点,从而分别从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来分析如何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