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是诗人关于中国的“审美想象与建构”,是个人想象与集体意识交织着的民族共同体形象。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既有与时代集体“共名”的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严阵的诗歌中,中国形象与时变化地呈现为“革命和浪漫”、“欲望和沉思”和“自信与期待”等形象,并相应地采用“飘扬的红旗”、“醉人的红酒”和“怒放的红花”等意象来喻指。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刘晴 《职教论坛》2023,(3):24-30
职业教育形象是社会大众在感知、接受、体验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时,对职业教育的存在、表现及运行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表现为客观性与主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差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形象”这一命题,有着理论观照现实的“语境”:关涉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其所是”,促进职业教育创新改革“能其所能”,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成其所成”。作为典型的关系型范畴,职业教育社会形象的主观构建要从“他者”的视角,超越“内涵建设”,把握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内在规律;要透过“文化间性”,遵循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文化逻辑;要专注“社会互动”,制定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3.
漫话“学校形象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有幸拜读关 于“学校形象设计”的 议论,颇受启发。 如今到处都讲求 “校园文化”,且不说 从校门到学校建筑都 越来越漂亮,不少学校 环境也很优美。“外部 形象”委实可观,“内 部形象”也有变化。从 许许多多学校“外部 形象”与“内在形象” 的“设计”,可见如今 “学校形象设计”的 “文化含量”到底如 何?这里所谓“外部形 象”与“内在形象”的 “设计”,指的是学校 精心设计的各种标签。 现在差不多所有 学校都有“校训”、“校风”之类的设计。此类设计的情况如何呢? 本人曾对99所高等学校与207所中等学校的“校…  相似文献   

4.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窗口形象”探微李震声(湖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处于学校的“窗口”位置。研究“窗口形象”,努力实现高标准的“窗口形象”,是促进高校办公室工作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窗口形象”与“窗口”意识“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校长办...  相似文献   

6.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大学形象在高校竞争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形象建构时却出现了颇具争议性的一些问题:主张“凡宣传皆好事”;把大学形象等同于大学的名气与规模;把形象工作等同于对外公关与传播等。那么究竟大学形象是什么,提升大学形象的策略是什么?对当今中国日益浮躁的大学来说,这不能不深究。一、是什么歪曲了大学形象1.“大学形象大使”变相选美在这个“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聘请委任“形象大使”越来越成为一种风尚。许多企业有“形象大使”,许多城市有“形象大使”,许多大型活动有…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国家形象分为有机联系的三个层次:物质经济层次、文化制度层次、精神价值归属层次,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价值基础,因此“伦理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精神价值归属层次的基本内容。本文分析了构建“伦理中国”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伦理中国”的基本内涵包括和平的形象、诚信的形象、正义的形象、负责任的形象、仁爱与宽容的形象,探讨了“伦理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强调文学的形象性,他的“隔”与“不隔”的理论实际上是对文学的形象性的论述。王国维说的“不隔”,就是“话语都在目前”,指的是形象鲜明;他说的“隔”,就是“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实际上指的是形象的模糊性、不清晰性。他要求文学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反对形象模糊、“终隔一层”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从历年的《考试说明》的条目看,现代文阅读这一章中的“文学作品”当有别于“文学常识”章中的“文学作品”,它主要是指散文、小说与戏剧。至于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当然也主要是就这三种体裁而言,它包括形象的塑造、典型的意义、语言的含蕴、意境的创设以及布局谋篇、修辞运用、表达方式等等。综观多年的高考命题,对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测试,多从“鉴赏形象”、“鉴赏语言”、“体会意境”、“理解表达”、“辨析技巧”、“比较写法”、“阐释效果”等角度命题。而这些鉴赏点又多是读者见仁见智之处,往往没有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时代,视听形象以电子文本的广泛传播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而且逐渐形成对语言形象的侵扰乃至替代。因此,积极探询数字化语境中文学的应对策略尤为重要。文章认为文学语言形象的“综合形象”化当是必然的选择。“综合形象”不但是语言形象与视听形象的技术融通,更是在审美形态上的融通,同时又是既有网络文学的延展与超越。“综合形象”的文学改变的仅仅是传统文学的存在形式,并不改变文学的精神本质。“综合形象”仍然坚持语言形象的主导性,视听形象既隶属于语言形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张婷  李芳 《教育评论》2024,(1):121-126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亟须提升“教育强国之师”的社会形象。随着直播、短视频技术的兴起,“网红教师”呈现出的短视频形象影响着大众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认知。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教育“网红教师”样本在短视频中建构的社会形象,提高了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职业吸引力,消解了舆论场中对教师的误解与批评,也受到“流量陷阱”的裹挟。为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社会形象,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修养,维护教师“行为世范”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职业经由“半职业”、“半专业”走向专业化 ,教师形象也相应从圣职形象、匠艺形象向专业形象发展。教师专业形象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 ,寻求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均衡和契合。教师专业形象的现实建构应是一个整体提升、综合建构和动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学者”、“专家”的职业形象与中小学“宣传员”、“社会事务工作者”的职业形象不同。由此启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工作目标的特殊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等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职业形象应当是学者、专家;而塑造学者、专家职业形象需要课程设置专业学科化、专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智者朱先生形象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先生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人物,是其为新时期小说人物形象长廊提供的又一鲜活而独特的形象。他是陈忠实的匠心独创,同时又与中外传统小说中“智者”形象一脉相承。文章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异禀”与“奇行”、“传统”与“儒道”、“孤独”与“穿越”切入,审视作为智者的朱先生。  相似文献   

16.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说《黄金时代》塑造的是一种个性叛逆和张扬的形象,一种“另类”和颠覆的形象,具体体现在王二和陈清扬两人的个性魅力上;还有一种与时同行、与时代同样病态的群众形象和“领导们”形象,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他们的“时代狂欢”心态。且前后两种不同类型人物之间形成一定的叛逆与施虐、压制与受虐交替更迭的不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专业教师的形象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还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与学生的就业竞争息息相关。文章从“教”、“严”、“威”、“慈”、“亲”五个方面阐述专业教师树立自身形象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文学形象与文化负载的界说  关于文学形象 ,赵炎秋教授在其新著《文学形象新论》中从作品的角度定义为 :“形象 ,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文学形象 ,就是通过语言形式化了的生活。”[1] 他认为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赵先生的这一论述是在分析了中外文学理论关于文学本质情感论、形式论、语言论及传统的形象论的基础上得出的 ,正如童庆炳教授在该书的《序》里所说的那样 ,“赵炎秋很熟悉 19世纪的文学 ,也很熟悉 2 0世纪的文学” ,“其推论的背后有文学史的支撑” ,“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赵炎秋的这一论点看似普通 ,但却有‘正本…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希腊神话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往往与灾难、万恶结缘。但她们中极少有十恶不赦的反面典型,而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非伦理化色彩和更加本真的原生态特征。与中国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凸现的是“真”,并与“美”紧密相连,女性形象之“美”的塑造偏于个性与率真,从而淡化了伦理道德层面的“善”。原始神话对女性形象的不同描写,影响了中希两国女性文学形象的特点与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