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听课与评课     
听课、评课是有效地推广、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对普通教师来说,听课、评课活动是帮助其自身认识、掌握教学规律的“教学现场”。不少青年教师正是通过听课、评课活动来真实、直接地认识教育教学规律。不过,现在有的学校只重视听课,忽视评课。有的学校规定一学期内教师相互听课不得少于20节,甚至不少于30节,而对评课却只字不提。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是听评结合。  相似文献   

2.
听评课是教学环节中的基本内容。受传统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一些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听评课理念和模式。一、模式创新,势在必行目前,一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只是将听评课当作一项任务来对待,只求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数量,对听课质量、收获等不够重视。问题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听课、评课是中学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但是这项活动在多数学校中却处于混沌的自发状态。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把这项活动摆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把听课评课纳入科研的轨道,进行规范的操作:听课前要充分了解情况,制订适宜的活动目标和科学的评课标准,听课中要选准观察角度,准确、详细地记录课堂进程,课后要正确地开展评价,充分运用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4.
各中小学每个学期都组织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怎样借助学校教师集体帮助教师个体改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以及以此来提升整个学校英语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该把听课、评课作为英语校本教研培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怎样评课是“好评”——浅谈评课的几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学校领导、教研员还是普通教师,都经常需要听课评课,那么,在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评课者该把握哪些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评课水平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组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评课更是衡量一个教师理论素养、教学基本功、专业底蕴的重要指标。为此,各地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评课活动。然而,有关评课的评价标准却见之不多,评价的方法也有些片面。有的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拿来套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教研员,每年都要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指导教学等,听课是其中之一;我们很多学校也开展了“每日一课”活动,教师之间互听互评。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听课又是评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听课才能进行客观地评课。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的评价又要通过听课、评课活动来进行。因此,听课、评课既是学校领导指导教学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但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由于对物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课方法缺乏共同的认识,致使在评价一堂具体内容的物理课时,常常是各有各的理,有时甚至在总的评价上和重要问题上出现分歧。因此,弄清物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课方法,既可以避免评课者间的较大分歧,更重要的是指明物理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把物理教学研究引向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教研员,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就是要经常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如教师招聘、教学能力竞赛、教师考核等,都需要通过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我们一般采用两种形式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和逐渐深入,各种教改活动、教研活动轰轰烈烈地进行。听评课作为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深受学校和教师的青睐。不过,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他们对待听课评课的态度往往不尽相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只注重教师听课的数量,不注重听课质量,不切实际地规定教师听课节数,不注重检查和落实,造成教师平时不听课,期末学校检查听课笔记时集中听课,疲于完成听课任务量而胡乱选择  相似文献   

11.
梁好 《教育文汇》2015,(2):39-40
"走马观花"式听课,在诸多学校并不少见。一些学校听评课活动目的不明确、过程不规范、组织不严谨、评价不科学,从而导致授课教师为教课而教课、听课教师为听课而听课,作为教学研讨重要形式的听评课活动有时竟成了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本意。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提高听评课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端正听课目的,导向求高度起点决定终点,目的决定高度。学校组织开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十年来关于听课、评课的研究,学者主要就听课评课概念,听课评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听课评课的方法、策略,听课评课的目的、意义,听课制度,说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听课评课应该包括听课(授课者上课和说课)、评课、议课等程序。目前,听课评课在中小学的校本教研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听课评课中较少涉及教学研究。听课评课从教学经验出发,满足于教师改善教学,而不是把课堂当研究场域,通过研究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听课评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目的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听课评课制度在学校强行实施,听课评课的效果还不甚满意。  相似文献   

13.
听课笔记是学校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学校通过检查听课笔记了解教师的听课和评课情况,这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不过对于这项重要的常规工作,许多教师都是“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突击地听几节课,或者是闭门造车,找同事的抄一下,或者直接编造,以此应付检查。即使学校专门安排的研讨课,教师不得不去听,评课时却是“好好先生”,百般客套,平淡无味,起不到学习和交流的作用。“虚”?教师为什么对于学校非常重视的“听课、评课”活动不冷不热,提不起兴趣?总是应付过关?听课、评课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研讨活动为什么变得这样“空虚”?原因之一:教师在繁…  相似文献   

14.
梁好 《教书育人》2015,(5):40-41
"走马观花"式听课,在诸多学校并不少见,一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目的不明确、过程不规范、组织不严谨、评价不科学,从而导致授课教师为作课而作课、听课教师为听课而听课,作为教学研讨重要载体的听评课活动成了不了了之的形式,以至于教师怨声载道,参与积极性不高,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提高听评课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端正听课目的――导向求高度  相似文献   

15.
听课与评课都是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听课评课,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下面就本人对评课的一些浅见与同行们探讨一下。一、评课的基本原则评课是一项严肃的教学研究活动,应该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实事求是,客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评课活动是中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学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开课评课如何进行,进行得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评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实施,它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示出来。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评课活动中没有学生的参与。传统的公开课评课,参评的对象是主讲教师和其他的听课教师,而没有学生的参与。这种评课通常是主讲教师谈本节课的设计,重、难点以及采取什么手段来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其他听课教师根据主讲人的…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每个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率领学生向科学文化高峰攀登的一层阶梯。学校校长务必把课堂教学作为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我校青年教师比较多,要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有段时期我校在听课、评课中,存在两种倾向:一个是不管课上得成功与否,参加评课的人总  相似文献   

18.
实施新课改后,新课程理念逐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师生活.老师们为了提高新课改实践能力,除了积极参加教研室和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外,还经常开展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和评课.听课和评课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水准的提高产生  相似文献   

19.
听课评课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的听课评课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因而,怎样进一步提高听课评课的实效已成为当前教师广泛关注的问题。自2003年实施新课程以来,笔者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并跟踪调研,尝试将原来的"听课评课"定位  相似文献   

20.
陈军 《上海教育》2008,(10):46-47
每一位校长都认同听课评课在校长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但是,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校长如何探索到适合学校特点、行之有效的听课评课方法?对于校长听课评课的内涵和价值又会有怎样超越听课评课这一形式表象的思考呢?为此,本刊编辑部针对“校长听课评课”这一主题组织了一次座谈会,邀请了14位来自不同区县的中小学校长来共同探讨。在座谈会上,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成为校长们引用最多的一句话,这也形成了此次座谈会的一个讨论基础。校长们在分享各自进行听课评课的实践经验之外,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供了对校长听课评课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