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米卢先生靠他“享受足球,快乐足球”的理念把中国队带人了世界杯,圆了我们四十多年的梦。体育教学也一样,学体育是快乐的,是一种享受。教体育同样是快乐的,是一种享受。“享受体育、快乐体育”也正落实了新课程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体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结合,也正是我们所寻找的、需要的教学观念。那么,怎样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他们学得快乐、快乐地学呢?  相似文献   

2.
体育文化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之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地培养现代人的体育新理念,使之把体育作为愉悦身心,享受健康生活,获得发展机遇的主要手段,是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需要接轨的重要环节。当前我们的体育教育目标依然没有摆脱“学科教育为中心”的误区,很难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学校体育教育,以体育文化教育为主要目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盛小红 《考试周刊》2011,(64):126-127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健康成长。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体验到快乐,教师就必须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若苦而累就容易产生疲劳或厌倦;反之,如果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就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学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其目标不仅要考虑眼前,更要考虑长远目标,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享受和发展的双重需要,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转变观念,全面提高人才素质。面对科技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冲击,学校体育的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体育课程的内容应与实践紧密相结合,克服学校体育的封闭性。随着教育改革的飞速…  相似文献   

5.
莫锦满 《辅导员》2010,(24):I0018-I0018
“快乐足球”是前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蒂诺维奇倡导的足球理念,主张球员在快乐的心态下踢球,在踢球的同时享受快乐。同样,我们的体育教学也需要倡导“快乐体育”的理念,让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快乐体育,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快乐体育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阶段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适应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的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学生实施全面的体育思想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开展不同的体育教育,以实现培养学生身心与人格素质的教育目标,丰富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小学的体育教育应出于学生的情感考虑,针对学生的人格及身体素质,实施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注重体育课堂中爱与美的教育,使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体育游戏的运用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坚信把体育游戏正确、巧妙地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去,是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常言:"教无定势,贵在得法"。只要我们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只要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发挥游戏的作用,把游戏教学教好、教活。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一定能运用成功。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生的体育课程上,如何能更好地让学生们在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之余,可以感受到体育带给大家的快乐,是每个体育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体育游戏自然是体育教育者的首选。游戏不单单可以调动课程的气氛,增强课程活跃性,更能让学生们简单直观地感受到体育的精神以及学习体育的必要性,同时可以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试论竞技体育与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体育美学教育来论述竞技体育中“美”与“丑”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竞技体育美的鉴赏能力,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体育教学阶段性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和方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新课标的颁布,就是要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使其成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我们需要探索建立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管理长效机制,树立体育教学管理务实创新的新形象,全面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传统的体育活动比较单调乏味,如何让学生喜欢体育、喜爱锻炼、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快乐体育”观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平时体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依托快乐体育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自能体育”是指围绕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或主体能动性开展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主张“自能体育”教学,是素养时代的要求、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现状的呼唤。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练、发展体能、智慧健身,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身体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发展体育核心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成功体育教学,就是变学生的“失败”为“成功”,变学生内心的“失落”为“满足”,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够享受到体育比赛成功的乐趣、喜悦和心理的满足。实施成功体育教学,应改革教材,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和评价标准;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体育课上学生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游戏和活动,更因为体育可以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呼吸自然的气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锻练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欢迎,收到实效。事实上,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同时,体育新课程改革至今,体育课堂也需要更鲜活的教学资源,需要更有乐趣且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从而吸引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自上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学校的教师就开始在主题内涵丰富的大规模长期课程之外开发“微型课程”。微型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  相似文献   

15.
学校要重视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观念,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开始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体育教学的目的还是不明确,往往是“教什么,练什么”、“考什么。练什么”,教学走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地重视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本文试图通过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和对“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宗旨的分析,来思考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等问题,并进一步说明学校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以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的目标,强调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心,实现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动学习。它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是“寓教于乐”,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郭向阳 《新疆教育》2012,(15):161-161
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应用与实施快乐体育教学,能够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体育知识的掌握以及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健学生的体魄。并在运动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那么,到底何谓终身体育?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宜城市实验小学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牢固树立“健身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体育园地为依托,以体育课程建设为主线,以课外体育活动为载体,初步构建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快乐体育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目标,需要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多因素分析,及时了解体育与健康意识方面的情况。为此,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我市(区域性)10所高中学校进行体育与健康意识的调查分析,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现阶段的体育与健康意识状况,为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