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怎样才是有道德的人——从"道德伪善"反观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者Batson提出人类具有一种道德伪善的动机,即在道德表象的掩饰下追求自我利益,实验证实道德伪善普遍存在,借此反观学校的道德教育。德育中的认知倾向、精英化倾向、规训倾向及社会环境影响是导致伪善动机的主要原因。学校道德教育需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提供真实的道德学习,并且改变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2.
学校道德教育权威指的是,学校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使受教育者接受这种教育的威望和力量.从道德的信仰化倾向、学校道德教育过程的矛盾以及道德学习的心理规律等方面分析,理性的学校道德教育权威是必要的.现代社会的权威认同方式以及人们对道德权威的认同程度是影响学校道德教育权威的现实因素.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理性权威要从道德教育主体权威、知识权威和环境权威等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3.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其实掩藏着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大问题。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范式,代表着一种新的道德世界观。但是,反思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道德教育疏离了学校生活,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在实施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上呈现出了附属化、简单化和专门化倾向,从而造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  相似文献   

4.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其实掩藏着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大问题。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范式,代表着一种新的道德世界观。但是,反思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道德教育疏离了学校生活,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在实施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上呈现出了附属化、简单化和专门化倾向,从而造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  相似文献   

5.
杨淑萍 《教育科学》2012,28(3):20-23
消费文化构成了当今青少年道德成长的现实空间,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的道德观呈现出以下特点:道德认同中的归属感与疏离感并存;道德标准凸现比较性和冲突性;道德价值趋于平庸化和模糊化;道德情感渐趋冷漠化、道德方式倾向消费化等。深入分析和揭示消费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道德观特点有助于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避免青少年道德观的畸形发展,促进青少年道德观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写照 现实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部分人群出现道德滑坡,不道德行为屡见不鲜,这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道德教育或者家庭道德教育身上去找原因,我们应该直面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现实,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典型的知识教育,其逻辑起点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能形成道德行为,存在着严重的“去情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究竟应依凭情感还是应诉诸理性尚存在争辩。情感论的理据在于,如果将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原发性机制,便可更好地触动和促发人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体验;理性论的理据在于,倘若将道德教育奠基于理性,则能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和增强可能的道德主体对道德价值规范的反省能力。然而,情感论虽有其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却很容易使道德教育落入无根的态势与听凭私人情感、感性情感和自然情感的支配之中。道德教育的圆融自足还需由理性来加以奠基,只不过,其中的理性既不能是将道德教育独白化、同一化的先验理性,也不能是将道德教育知识化、工具化的工具理性,而应是能够统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道德教育正经历着由重视外在形式向关注个体情感体验的方向发展。针对学校道德教育表浅化、孤立化、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动,学生情感体验不够,德育实效性差等特点,学校以德育途径、方法的深化研究作为突破口,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通过亲身亲历,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外在行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9.
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教育,旨在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情感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驱动力。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主要通过建立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注意学生情感与理性的结合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教育,旨在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学校场域中情感与道德之间模棱两可的关系,给道德教育实践带来困扰,有必要对情感与道德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以明确情感何以育德的学理依据。社会学视角下的情感与道德关系既表现为情感为道德提供感性支撑,又表现为道德蕴含着情感元素。基于理论分析以及实践反思,可以通过情感资本积累德育的情感资源,通过强情感互动促进道德教育的情感实践,通过习得情感规则培养遵循道德规范的情感惯习,运用情感劳动策略调节道德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理解是一种宝贵的学校道德教育资源。它通过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不断扩展师生的道德认识视野、丰富师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完善师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所展示的认知魅力为学校道德教育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它所孕育的情感体验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广阔的背景和基础,它所形成的道德智慧不断地促使人们向更新、更高的道德境界进发。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过程可归纳为"知情信义行",其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将有效地避免传统灌输教育所带来的危害。早期儒家道德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教育对象道德情感的陶冶,以孔孟荀为代表的众多儒家先贤倾向于与学生通过情感交流而达成道德共识,并将其贯穿于"仁爱""礼乐"人性论等中心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15.
理解是一种宝贵的学校道德教育资源。它通过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不断扩展师生的道德认识视野、丰富师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完善师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所展示的认知魅力为学校道德教育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它所孕育的情感体验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广阔的背景和基础,它所形成的道德智慧不断地促使人们向更新、更高的道德境界进发。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等。它们统一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一定的顺序性。这种顺序性是由主体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从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现有顺序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究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合理顺序。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道德教育忽视道德情感的倾向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探索出不少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但由于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制约,使道...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有道德发展阶段研究、强化社会学习研究、价值观澄清、体谅关心理论、威尔逊的道德符号学等,这些德育理论的特征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教育不能忽视道德情感的发展;隐性课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道德、心理一体发展的健全人格教育成为道德教育凸现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显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一直被教育研究者所持续关注。通过规范性研究,发现我国道德教育在现代性浪潮冲击下曲折的历经了道德革命、社会主义道德改造以及工商化的道德改革这三次现代性的转向,这使得我国的道德教育走上了泛政治化道德、工具理性主义道德之路。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方案需要作出内部批判和修正。一方面,承认现代性道德教育所确立的基本价值理念的普遍规范性和形式有效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批评现代性道德教育转型中所表现出来的过度政治化、工具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四个误区。即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给学生传授道德,导致道德理论与道德实际相脱节,不能达到提升学生道德行为的效果;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校道德教育视为摆设,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空泛化和简单化;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起真实的道德冲突,导致道德教育理论上唱高调,道德行为上走低调或实际中的困惑不解、不知所措等现象;过多地强调道德是国家、社会对个体的一种制约,忽视道德对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导致道德教育的片面性、强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