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彻底解决全国目前尚未脱贫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其中,农村贫困问题又集中表现在民族地区,云南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从贫困代际传递的视角,分析了家庭内部包括家庭结构、生育观念、监护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社区范围内的宗教信仰、丧葬习俗方面的致贫因素并呼吁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抓住当前发展的有利时机,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内生动力,充分实现自身发展,同时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民族政策,树立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进而加速脱贫,共享小康。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贫困面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深入探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尤其是从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实际出发,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攻坚战略的现实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针对这一现实性课题,以贵州省大方县鼎新乡的贫困现状为个例,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商讨贫困对策,探索性地提出建议性的脱贫渠道.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贫困面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深入探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尤其是从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实际出发,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攻坚战略的现实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章针对这一现实性课题,以贵州省大方县鼎新乡的贫困现状为个例,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商讨贫困对策,探索性地提出建议性的脱贫渠道。  相似文献   

4.
临夏市是临夏州政府所在地,作为我省脱贫攻坚中"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长期以来,临夏市教育面临着经济发展制约、城区教育资源短缺、教师队伍供需矛盾突出、学校管理水平偏低、学前教育发展失衡等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临夏市下大力气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做到教育事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取得了一系列值得肯定的成绩,探索出许多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宝贵经验,成为全州乃至全省脱贫攻坚路上的"尖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效果显著,经济、政治、文化等均有了长远的的发展,但较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教育贫困的现象依旧存在。针对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贫困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在探究导致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贫困成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教育扶贫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育扶贫仍长路漫漫,还需继续艰难前行。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1,(A2):148-150
当前中国处于全面脱贫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脱贫攻坚战能否取得全面胜利,因此需要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人才。而民族地区学校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场所,需要充分发挥育人职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此能够端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所以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提升民族地区学校思政工作的水平,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文章就民族地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政策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电大教育是助力扶贫脱贫的重要力量,其强大的系统、资源、技术和教学优势,决定了电大远程教育在扶贫攻坚中大有可为。产生贫困问题的多元与复杂性,决定着脱贫攻坚既要扶贫主体的精准施策,也要充分发挥电大教育扶贫的独特作用,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而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中西部6省18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区)180余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新时代贫困地区学生还面临六大相对贫困问题:经济贫困、知识贫困、能力贫困、情感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这些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脱贫攻坚的整体效果。为此,提出加强创新学生资助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坚持内源发展理念、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六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期,扶贫攻坚的思想脱贫问题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物质匮乏问题同样重要。文章从调研湖南省慈利县贫困人口的思想问题入手,总结导致该地区贫困的几种典型脱贫思想观念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思想脱贫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文章结合慈利县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前提,再结合新时期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教育理念以及构建全面性地政治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慈利地区贫困人口思想脱贫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10.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开局之年的政策调整与政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1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的政策调整聚焦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强调政策效果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承接关系,有助于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年以来,实地调研案例县的"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均持续稳固。在实践中,不宜制定一个规模性返贫的量化标准,各级乡村振兴部门要力争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警惕部分帮扶政策的调整可能带来的致贫返贫风险,将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实做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与此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巩固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衔接之中和衔接之后仍有巩固任务。  相似文献   

11.
"教育致贫"是目前中国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民族地区"教育致贫"现象为主题,以贵州黔南布依族自治州贵定县、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建始县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访谈,结合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回收的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致贫"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针对问题成因,就中国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提出建议:加强地区经济建设,增加居民收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优化,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资助帮扶范围,加大高中阶段教育帮扶力度;加大教育帮扶政策和理财意识的宣传力度;出台民族地区大学生回乡服务抵偿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应政策;端正对待教育的态度,提高家庭教育决策的科学性。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促使"教育致富",使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边疆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但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对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进行职业教育是实现边疆精准脱贫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存在内容缺乏创新、形式单一、教育范围狭窄的问题。在对大量文献收集及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层面给予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方面的扶持和优惠,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内容具有创新性、形式更加丰富、受教育对象更多,从而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妇女各方面的可行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水平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十年来,我国政府不断补足政策短板,乡村教师政策聚焦于村庄学校、教学点教师,再进一步深度聚焦于最薄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通过细化补充、强化保障、优化管理和深化质量等多方面不断加强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为提高乡村教师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打下坚实基础。但乡村教师政策仍有缺失,尚需进一步以调查、监测手段,夯实政策改进的研究基础,并彰显教师政策制定的乡村立场。  相似文献   

14.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dopted different policies to address the global issue of poverty, though their poverty line varies.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Aware that poverty eradication must rely on intellectual support, the country has shifted its anti-poverty theory and policy actions from a passive, one-off poverty reduction mode based on ‘blood transfusion’ to an active and sustainable mode aimed at improving the ‘blood making’ capacity of the poor population, namely the Chinese mode.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ch a mode. China has always focused on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implementing anti-poverty policies; conducted classified and tiered efforts in education against poverty and made policies more targeted; adopted diverse policy instruments and shifted the focus from subsidy to educ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 developed quantifi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dexes to set standards for policy evaluation; and included education against poverty into the national anti-poverty strategic plan. China will further advance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and form a unique and effective anti-poverty mode,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all humankind.  相似文献   

15.
教育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实施的一项举措。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脱贫攻坚效果直接影响小康社会的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但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因客观及主观原因的多元化及复杂性,而可能面临脱贫与返贫的交替性困境,如何评价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不论是政府或是学界都应有较为客观的指标或体系。目前不少研究或落地政策在评价脱贫时,往往将实时实地的入学率或受教育程度作为指标,而忽视了可能导致其返贫的代际教育能力、教育投入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理论视角,构建扶贫脱贫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力量。在后脱贫时代,探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现状有助于优化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民生功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欠协调、民族文化内生力量被忽略、民生改善主体性待提升等现实困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困境源于教育扶贫目标窄化、教育扶贫制度不健全、学校教育职能单一、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力。注重教育扶贫的民生价值取向,转变教育扶贫政策重心,优化学校教育类型结构,加强培养民族成员的文化主体性,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云南省瑞丽市D傣寨为例,从空间性的视角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强调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应以主体的在场为前提,具有场域性和空间性。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均具有特定的空间性特点。本研究中首先以传统的奘寺教育为例,阐明传统教育的实践空间具有地域性特点;其次运用数据分析,呈现瑞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这种不均在结果上表现为农村傣族青壮年多外出从事体力劳动并且最终返乡。教育赋予了个体实现就业流动的能力,这种赋能体现了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的运转逻辑和跨时空联结。学校是现代教育的实践空间,成为将社会行动从地方社会脱离出来的脱域机制,并对传统社会文化空间产生冲击。本研究还对目前教育扶贫中的行政举措和市场力量加以分析,由此强调教育扶贫需遵从场域的逻辑,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村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是有效增强内生动力的非制度化路径,儿童应成为非制度化路径中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下,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得到了生活物质和精神教育上的双重扶持,但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状态上仍有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了精准扶贫思想下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民族杂居地区的教育工作的好坏.关系着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关系着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本研究选择民族杂居情况非常典型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地点。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这些年民族杂居地区的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诸如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我们必须给民族杂居地区的教育以特殊的政策.才能促使民族杂居地区的教育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当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湘西州作为我国中部比较落后的地区及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如何顺应低碳经济潮流,将不仅直接决定着其未来发展质量与速度,而且也与湘西州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文章探索并提出了湘西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