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差别》一文的作者是德国作家克里斯蒂安森,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还可以说是一篇生活哲理散文,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小说。文学的文体毕竟只是大体的一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就像冰心的《小桔灯》,有人把它当作散文,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小说,无论怎样划分,《小桔灯》都是一篇文学经典,感动了很多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一、以民俗文化素材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时,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去分析文中对父亲的动作、衣着、体态的描写,从而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此文能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因文中暗含了扬州特定的“买橘”习俗。扬州一地,大年初一清晨,主妇须将事先准备好的橘子、苹果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扬州话,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叫“橘气”。“橘”和“局”同声同韵,都是入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运气馈与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它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愿望,把父亲难以言表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父亲遵循扬州风俗,虽然“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仍希望儿子处处走运,事事顺心,所以,他才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一象征顺利的吉祥物,凝聚了父亲的挚情痴爱!作者并未明确说出这一民俗,只有通过对这一民俗的揭示和分析,才能使学生领悟本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到“背影”所包含的浓浓的父爱充分运用文中的民俗文化素材,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了本文的重点。二、以民俗...  相似文献   

3.
一、以民俗文化素材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时,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去分析文中对父亲的动作、衣着、体态的描写,从而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此文能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因文中暗含了扬州特定的“买橘”习俗。扬州一地,大年初一清晨,主妇须将事先准备好的橘子、苹果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扬州话,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叫“橘气”。“橘”和“局”同声同韵,都是人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运气馈与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它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愿望,把父亲难以言表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父亲遵循扬州风俗,虽然“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仍希望儿子处处走运,事事顺心,所以,他才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一象征顺利的吉祥物,凝聚了父亲的挚情痴爱!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富于诗意的散文。文中的“水”,是一个诗的意象,她有具体的形象,有深邃的意念,有人化的性格。通篇之立意,在于表现水之灵动而又不失本色,切合题意。而处处所写,当然不仅仅是水,而是水——人——诗的统一。散文和诗,总是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不是常说“散文的诗意”、“诗意的散文”吗?人们还直接把某一种文章称之为“散文诗”! 这是一篇富于诗意的散文。文中的“水”,是一  相似文献   

5.
《背影》中的“买桔图”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第六自然段描绘的一幅“买桔图”,叙写父子离别之情,尤其感人至深。这个片断,紧扣题目,两次正面“写背影”,与开头的“点背影”、结尾的“忆背影”遥相呼应,是刻划父子情的重点段落。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这个重点段落呢?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训练: 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事件,对学生进行思路训练。这一段以背影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可分四个层次(一是交代看  相似文献   

6.
小桔灯     
下周要讲冰心的散文《小桔灯》,备课时我就想,给学生做一盏小桔灯,效果一定会很好。我甚至想象:把所有的窗帘都拉上,让小桔灯朦胧的桔红的光照着我们时,学生会是多么惊喜呀!于是放学后我直奔市场,可是转遍了也没见桔子的影子。也难怪,在这个时节,去年的桔子已经卖得差不多了,新的桔子却还未上市。好不容易在拐角的超市里看到一种大个的桔子,数量很少,在货架上稀疏地摆着,一看价钱,可不便宜。售货员说:这不是时令水果,自然要贵些。买还是不买?我犹豫了。看着它们黄澄澄、金灿灿的样子,实在可爱,可是……仿佛在一霎间,那…  相似文献   

7.
冰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小橘灯》,选入初中第二册语文教科书时,“橘”字统统印成了“桔”,标题成了《小桔灯》。查《新华字典》,“桔”字读 jié,有“桔梗”、“桔槔”等词。还读j,“‘橘’俗作‘桔’”。我想,“桔”既然只是“橘”的俗字,不属于国家正式公布的简化  相似文献   

8.
张丹志 《文教资料》2006,(7):157-158
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融于景、感人至深的散文。其中车站买橘子一段是全文的重点。两次背影,两次流泪,作者都作了细致地描绘,尤其是对遭受“祸不单行”磨难的肥胖的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形更是描画得细致入微。对于父亲的这一举动,教学中,我们总是把教学的  相似文献   

9.
冰心的著名散文《小桔灯》,作于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九日,内容是对一段往事——“小桔灯”的来历的回忆:十二年前的春节前夕,“我”在重庆郊区的一个山村,偶然中结识了一个“只有八九岁光景”的小姑娘,分手时天已黑了,小姑娘亲手制作了一盏小桔灯送我上路。从那时到现在十二年了,“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想起小姑娘和她的父母。一次邂逅而短暂的相遇,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一盏很不起眼的“小桔灯”,为什么竟然使“我”如此难以忘怀? 十二年前的春节,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濒临灭亡的前夕。蒋介石国民党虽然被迫与共产党组成抗日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散文教学经常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为此,笔者提出了散文教学要教出“这一篇”的“韵”的观点,并从“形韵”、“语韵”、“情韵”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教出散文的“韵”。  相似文献   

11.
《小桔灯》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一直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所喜爱的作品。但读者不一定都知道冰心写作《小桔灯》的由来。1957年1月19日,春节将至,老作家冰心应《中国少年报》之约,写了一篇题为《小桔灯》的散文。这篇散文后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2.
一、训练目标了解多项选择题的特点,掌握多项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二、创历解析多项选择题是近年来高考语文第2卷阅读测试使用的题型之一,它与境空题、简答题配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测试阅读能力。多项选择题大多着眼于测试文段整体内容的理解。切1.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文的“‘C”,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B.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C.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桔(1997年第28题)这道题要求考生以选文作者的观点为标准,审查各选答案5种…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重点的确定《小桔灯》是一篇传统课文。我们根据作者的意见,作为一个真实的故事来教,既不象小说那样把人物作为艺术典型来分析,也不象一般散文那样侧重于事件或感情发展的线索。我们是这样来确定教学重点的:1.这篇故事内容不太深,结构也不复杂,它的特点是:通过“我”的回忆,引出事件和人物;故事情节的揭示,人物性格的揭示,都和“我”感情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初一  相似文献   

14.
散文的体式是灵活而多样的。它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着重在塑造人物形象,而是通过生活片断和场景,来表现主题。在散文教学中,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对它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结构教学无疑是值得研究的。但是,散文的结构变化尤多,不拘一格,要准确地把握住一篇文章的特点,需要教师从作品实际出发,而不受流行的公式所左右。一九六二年,被称为“散文年”。那年,不仅散文作品获得了丰收;而且对散文理论进行了探讨。这一切,无疑是很好的。当时,散文写作被一些同志归纳成了一句话,叫做“形散而神不散”。如果“神”指散文主题的  相似文献   

15.
×××同学问:《小桔灯》写的是小姑娘的故事,为什么用“小桔灯”作标题?既然用“小桔灯”作标题,为什么写小桔灯文字那么少?要知道作者为什么用“小桔灯”作标题,就要先知道“小桔灯”有什么含义。我们知道,一件小东西,一件小事,如果含有某种意义,往往能给人以启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桔灯,从形式上看,是一件小东西;从课文内容看,写的是一种小事情。那么,这件小东西,这件小事情有  相似文献   

16.
1.“橘”可以写作“桔”么大街上,我们常看到水果摊前的牌子上把“橘子”写为“桔子”,这种写法其实是不正确的。“桔”只有一个读音,就是(jié),“桔”跟“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桔”也不是“橘”的简化字,所以将“橘”写成“桔”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是卓然有成的散文家。这是早已得到了公认的,鸿文高论选出,说之颇详。“不贤者识其小”,我只想从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所作的探索和追求,谈一点浅见。朱自清“写过诗,写过小说”,后来搁笔了。他自己说,“诗情枯竭”了,而小说呢,“我一辈子也学不来!”但“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写可以“随便一点说着”的散文,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些话未必全是他的谦虚。他认定了散文才是合于他的文学个性的样式;“我意在表现自己”,似乎就是他在《背影》结集出版时定下的散文创作主张。然而,恰恰就是这个“表现自己”,使他经历了反复的尝试,不断的探求。所谓“表现自己”,如果我们只记得创造社作家说之又说的表述,就会把它和“由内到外”扣合起来,理解为创作是“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然而文学研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代肖云儒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确立了散文的最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论断准确地概括了散文的实质特点。“形散”即取材广泛,写法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神不散”或叫“神聚”,即主题集中贯通一体。“形散而神不散”的论断,是对散文特征的最准确概括,也是我们学习散文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9.
“形散神不散”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形散神不散”论风行了数十年.随着当代散文的复苏和兴盛.这一论断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和当代人新的审美要求,新的“形散神不散”论认为.散文的“散”是指散文在取材、手法、结构、语言方面的潇洒随意、纵笔自如,“不散”是指散文表现出的真情、真境、真知.  相似文献   

20.
怎样确定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小桔灯》有什么难点?粗粗一看,似有若无,细细一想,不难发现,文章写的是小姑娘的故事,为什么用“小桔灯”作标题?既然用“小桔灯”作标题,为什么写小桔灯的文字那么少?有人说“小桔灯”是本文的线索,小桔灯的文字这样少,能称之为线索吗?小姑娘为什么说“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胡大夫就会来?胡大夫和她们家是什么关系?作者写这一点意图何在?小姑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