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为锋 《文教资料》2013,(21):46-47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到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学科提出了全新的评价体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坚持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的原则下,结合实践阐述了如何打破传统语文评价方式,进一步改进评价,改革评价模式,激励学生在评价中不断更好地发展,推进其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学生评价制度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新课程下的考核评价其精神实质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综合性评价在体育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尝试和完善,目的是探索一套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中最核心的任务。本着易操作、效度高的原则,制定评价方案应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三个目标。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立足过程,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要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本文结合国内外教学评价理念,重新审视我国现行教学评价体系,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评价主体与客体等方面尝试重新构建有利于师生和谐发展的教学评价新体系,探讨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构建有利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即考试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大家谈谈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是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课程评价功能的根本性转变.从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简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特征,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运用形成性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语文素质全面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协商式"主体评价是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质性评价.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遵循主体发展性、多元综合性与情感体验性原则,采用自我反思、同伴鉴定与家校合作等"协商式"主体评价方法,更好地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因此,构建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从而促使课程改革,成为中学教育要研究的课题。一、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的时代要求1.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切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教育.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英语作业的评价功能应重在帮助学生发展潜能、认识并展示自己方面,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因而,在评价方式上,应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提倡多元、多向评价.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问题已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中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课程评价正日益走出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向新的课程评价观迈进。本主要阐述课程评价发展所体现出的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中职语文课教学改革的评价问题,从日常学生学习语文这一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情况入手,注重学生日常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采用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评价活动中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它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是对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纲要>虽从原则上指出了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但还不够具体、明晰,需要进一步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环节之一。2001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列入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心理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探求科学地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范辉 《考试周刊》2010,(28):147-147
本文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初探,以便更好地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建立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新一轮课程评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二是教师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是课程发展评价,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评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的德育评价一直存在着从分裂的、静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道德发展的不良倾向,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生成性、整体性的道德主体人格来看待,这事实上导致了德育评价的“割裂性”困境。为了更好地解决此困境,德育评价应建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融合性评价理念,以彰显评价的人本性、生成性和整体性;发展综合性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各项指标的有机融合和全面评价;构筑多样性的德育评价方法,以破除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弊端;形成开放性的德育评价渠道,以建构线上线下、家校社的一体融合评价,从而发挥出德育评价的导向和促进功能,更好地落实新时代德育评价改革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已成为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逐步向综合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习质量评价转变,全面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留学生必修课程,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其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为了实现中国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文化目标,应建立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诊断性评价用于明确学生基础,使教学有的放矢;形成性评价可以督促学生学习,帮助查漏补缺;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检测,并发挥考试的反拨作用。经探索实践证明,多元评价对学生的潜能激发、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本着评价是为学生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喜悦"的原则,劳动课评价也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优化劳动课评价过程等入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