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个有着自足体系的批评理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建立在他自己独特的新人文主义立场的文学观上的。文章通过分析他的文学观,进而对他的批评理论本身进行梳理,从人性、历史的透视和判断、伦理几个关键词分别对其理论的批评标准、批评方法和批评目的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勾勒其理论的大致框架。  相似文献   

2.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的译者董乐山先生在为该书写的《译序》中说到,"人文主义"在汉语中有多种译法,他列举的译名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性主义等等.在他看来,这属于"一词多释",都源于英文humanism.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的译者董乐山先生在为该书写的《译序》中说到,“人文主义“在汉语中有多种译法,他列举的译名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性主义等等.在他看来,这属于“一词多释“,都源于英文humanism.……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作为后期人文主义代表性作家,深受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创作延续了早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世俗人本观念;不同的是,他的创作一直主张自然欲望接受理性的引导,沐浴着上帝之爱。莎士比亚毕生都在用一个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的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的人本意识守护着人性之根,这就使他的思想和剧作闪烁着别样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7.
有求必应     
《历史学习》2003,(11):41-41
编辑老师:下面一个问题请你解答一下,OK?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颂扬“人”,赞美“人性”,提倡“人权”。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在于A.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封建神学思想B.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C.资产阶级要求保护政治经济利益D.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参考答案为C,但我个人认为是D,请赐教。yinda163@163.com编者简复:此题的C项比较接近题干的问题,但也不完全。题干中提出了“人文主义”、“人性”、“人权”三个概念,而选项要用一句话来说明社会根源问题,大题小作,很难完整。人文主义产生的根源决不止于“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文主义,拉丁文humanitas,是人情、人性的意思,它是有关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的思潮与理论。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认为,人文主义是一种能够促使个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制度。而在十五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它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主义的新世界现代替了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人文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有其不同的具体内涵,但…  相似文献   

9.
盛行于18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哲学、科学、教育、伦理以及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反映,对人性的关怀、反对暴力、提倡宽容是它的精神所在.莫扎特乐观、明快、单纯、和谐的器乐创作风格成为这一时代的精神产物,其钢琴奏鸣曲作品K331运用变奏手法,通过七个风格迥异、特征鲜明的乐段反映出个性自由和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推动着健康观、医学观的变革15、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运动,针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提出“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性而反对神性,提倡人权而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而反对宗教桎梏.从此人类开始了科学认识人自身的漫长历程.文艺复兴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著名大画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率先主张“画  相似文献   

11.
何津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103-10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相似文献   

12.
接受理论启示我们,译者对读者的选择和立体关照是读者接受译作的关键.读者的介入为评价朱生豪和梁实秋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正是两人选择了不同的读者群体,并对他们进行了立体关照,从而获得了不同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汉译莎剧风格迥异,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等方面。梁实秋的译文在节奏、韵律方面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中的粗言俗语;朱生豪的译文诗意感较强,音调悦耳,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他对原文中的不雅语言进行了"净化"处理。梁实秋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文学功能,而朱生豪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表演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能“说尽”莎士比亚,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众多翻译家的梦想,但中国几代翻译家呕心沥血,宿愿难成。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历经38年之久,终成大业。梁实秋的翻译本着“存其真”的态度,忠实于原著,无论在版本选择,还是在文体选择上不仅求全,而且求真。  相似文献   

15.
经典的中心——谈哈罗德·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在他对西方文学的历史建构中,莎士比亚居于经典的核心。布鲁姆将莎士比亚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历史上,运用其"影响的焦虑"理论进行考察,发现莎士比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常的语言表现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相对于传统和他人的研究而言,可谓独树一帜,这与其特殊的理论关照和特异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萧统<文选>中,陆机作品无论是在作品数量还是文体种类上都占据突出地位,本文试从萧统<文选>思想、梁代社会文学审美观以及陆机作品自身特征等方面探索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是伊丽沙白戏剧和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通过对莎翁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莎翁如何将人文主义思想用于文艺创作,从而达到用以"人"为本的观点去反对神的权威和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梁代学术文艺与《文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选》集中反映了南朝特别是梁代的学术风尚和文学观念。入唐以后,崇尚南学,北方士人亦仰慕南风,《文选》因而成为科举必读经典,深刻影响了皇唐文明和文学进程,对我国封建社会后半叶一千多年文化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也可见梁代特别是梁武帝对文化事业的提倡之功。  相似文献   

19.
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文化怪杰,他虽然与美国新人文主义倡导者白璧德没有直接联系,但其思想观念却与之多有契合,尤其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辜鸿铭论述的话题相当广泛,涉及到民族、宗教、政治、军事,但所有这些话题都可能在他的阐论中归趣于道德,道德教化是辜鸿铭成了他言论的一个核心,面对现代潮流强调传统道德教化成了他与新人文主义之间的一个可靠的联结点。他乐于从道德出发思考政治,言说政治,而且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上也是以道德判断代替并干扰政治判断,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明显的偏差甚至显得极为乖谬。  相似文献   

20.
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乃是在晚清梁启超的“文学改良”止步之处向前推进。比起梁氏提倡的“俗语文学”,胡适提出的“文学工具的革命”对旧文学的破坏更彻底,因其从根本上颠覆了文白高下的传统价值认定,“白话”因此与“国语”划上了等号。梁氏高度肯定宋代以后的俗语文学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但其俗语文学进化史观仅仅成为一种设想,未能充分展开论述。胡适则认为,“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此说对后来的文学史书写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塑造和奠定了现有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