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的属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供求主体利益的冲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等教育供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化解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致使主体间的博弈不可避免。文章运用博弈理论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关系,探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何从当前非正和博弈转变为正和博弈,促进利益主体之间互利互惠,为体制机制创新,为高等教育汇聚更多资源,为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市场化:市场分析与运行机制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高等教育市场有其自身特征.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高等教育市场垄断程度较高,高等教育产品之间存在差异;高等教育机构能根据市场行情较为自由地进入或退出高等教育产业;高等教育市场是不同经济主体相互博弈的市场,学校、学生(家庭)和企业(社会)之间形成一个利益攸关的统一体.高等教育市场化必须建立高等教育市场中各办学主体的竞争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大学自治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使高等教育运行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  相似文献   

4.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利益主体的格局呈现多元化,政府、高等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成为追求不同利益的独立主体,致使高等教育供求主体之间利益问题凸显,并产生了彼此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高等教育供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产生的冲突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本文论述了供求结构失衡的两个表现:其一,高等教育供给与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变化不相协调;其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质量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审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存在着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通过落实大学在评估中的主体地位,克服评估的行政化倾向,以及加强中间组织建设等途径,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来看。高等教育与其利益相关者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个体之间具有“一对一”互动模式下的本位职能利益诉求。在当前供给制度背景下要化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矛盾、协调利益诉求,就要在制度创新方面坚持利益均衡原则,通过搭建利益协调平台,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个体的各自作用,探索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治理,架构各利益主体参与高等教育供给的内容、框架,拓宽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渠道,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中利益相关主体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把高校、学生个体和用人单位这三个利益主体置于市场之中,从市场角度并运用供需、成本收益、竞争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分析和判断高等教育质量及其走势,最后提出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供求主体的利益整合意指针对供求主体之问的利益冲突的化解手段,通过整合实现供求主体利益的重新分配.整合利益冲突的最基本手段就是调节机制.以其实现高等教育供求主体的利益冲的化解,对并非调节机制所能化解的利益冲突则需要制度创新,以其实施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的缓和.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正>高等教育活动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行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如何规范高等教育的管理迫在眉睫。因立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强制性、规范性、普遍性等,故通过立法能够使高等教育规范化,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明确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从而维持高等教育活动的秩序。因为法律的规范和调整从而形成了利益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认知和关系中权责的厘清直接关系着高校的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评价实际上是各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因此,对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间性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对应、利益冲突关系及如何协调不同主客体间的利益奠定了基础。“主客体间性”是对“主体间性”的一种改进,它注意到了客体的能动性,即客体对主体的影响,注意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贵州高等教育供需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视角来探寻"科教兴黔"的实现路径,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缩小贵州高等教育资源与需求的差距,使全社会形成合力,贵州的高等教育才能达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教育机会供求两端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五个春秋,时至今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属于"弱势群体".尤其近年来民办高校倒闭事件频发,引发了人们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担心和疑虑.有人不免发问,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否还有发展的空间?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进行一番梳理和探讨.事实上,无论是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国家财政供给能力以及政府的政策态度来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都将有巨大的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出现失衡,研究生也出现了就业困难、高知低就、薪资水平下降等过度教育现象。本文从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相关因素入手,分析了影响教育过度的因素有市场、用人单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结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5.
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精英教育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通过调研,从中发现高职院校办学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从人才供给总量不足逐渐变成所供给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能否满足各行业的现实需要,正是这一点,使市场对用人才的需求也由专业单一需求转向复合型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6.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和相对工资调整检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现有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和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现状进行检验,有助于客观描述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的关键问题并非就业数量不足,而是就业质量不高。因此,通过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激励教育供给部门灵敏应对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高校自主办学和特色办学,实现大学生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努力提高就业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流动状态,其中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细分与产业分工、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是构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机制的外部框架。从产业内部分工、就业弹性、劳动参与率三个经济学视角研究区域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协调发展,其具体指向专业的目标与布局、方向与层次、规模与数量。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调教育供求关系,实现教育供求均衡,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高等学校在实现教育供求均衡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为:高等学校实界有效的教育机会供给是教育供求均衡的前提;高等学校生产合格的教育产品是教育供求均衡的关键;合理引导教育需求是高等学校的使命。因此,作为教育机会供给主体的高等学校,必须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作为教育产品生产基地的高等学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育产品供求关系中供给方的高等学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美玲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7):19-20,81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重组,职业教育的供需关系、人才培养方向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程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紧迫任务。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该充分结合我国产业状况与教育政策,进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新型师生关系、品牌教育等内容的全方位改革,树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