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考改革是一个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大问题。近年来,关于高考改革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对高考制度也有诸多的质疑,但最为突出的,是要不要坚持统一高考的问题,即关于统一考试与单独考试之争,简称为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本文拟在分析一些抨击高考制度的言论的基础上,论述高校招生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大趋势和高考竞争的必然性,认为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是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高考在韩国历来都非常受重视,因而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韩国政府为了减缓高考竞争压力,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府承担国民教育责任、大学入学考试形式、招生录取方式等几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以推动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取得明显实效。  相似文献   

3.
刘莉莉 《教育文汇》2014,(18):12-13
面对来自各界的诟病和老对手ACT(大学人学标准测试)的竞争,有着美国“高考”之称的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也吹响了改革号角:减少生僻词汇考查、缩小数学考试范围、将作文定为选考项目…… SAT的改革内容,旨在突出考生逻辑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剔除死记硬背、学而不思的学习方法。SAT称,今后在互联网上,将免费提供辅导SAT考试课程。  相似文献   

4.
《教师》2009,(16)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特别是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更加突出.就业压力和岗位的竞争压力导致了教学压力和学生学习压力.这种压力属于早发型,而且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学生面临的会考、中考、高考、择业等每一个环节都对后面发展有致命的影响,所以必然增大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和考试压力.  相似文献   

5.
江苏高考“2008方案”的基本设计为“3+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评价模式,江苏“2008方案”的改革理想包括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弊端,破除“唯分数论”,淡化“分分计较”观念,减轻考试压力等。其实践困境则包括:“弃理选文”的功利主义选科问题;基于高考成绩计算方式的“分分计较”与区分度问题;“高分低等”考生的录取难题;学生科学素养下降与高校人才培养难题;考生考试压力问题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江苏“2008方案”改革经验,可以为当前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认为高考改革存在着一系列的两难问题 ,较突出的有统一考试与考查品行的矛盾、统一考试与选拔专才的矛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保持难度与减轻负担的矛盾。如果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就有可能使高考改革走弯路。必须在全面研究和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高考改革 ,才能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外高考改革的趋势与特点主要表现在:重视国情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影响、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的结合、考试机会及考试形式的增多、录取标准综合化、考试本身的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与政策的保障等。本文试图勾画出国外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为我国高考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考试内容是高考改革最频繁的领域。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科目设置、学科内容和命题内容经历了多次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考试内容体系。考试目的、考试对象和考试方式是影响考试内容改革过程与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和制定改革政策的出发点。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在命题中突出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提高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9.
“冒籍跨考”现象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体制中,由于录取的“分区定额制”,导致考试竞争激烈地区的考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进入考试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地区参加选拔性考试。“冒籍跨考”在宋代出现,至明清时已愈演愈烈。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冒籍跨考”问题,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高考移民”屡禁不止,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造成的不同地区之间高考竞争压力的显著差异。探讨明清“冒籍跨考”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当前“高考移民”问题的认识,并为其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同时也为培养大批改革创新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实现从独木桥式的单一通道转向多种升学通道,从高考一种选择和导向变为多次选择和导向,从唯分数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维的综合评价。这些从"一"到"多"的转变给学校提供了创造多种办学特色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也为缓解高考对基础教育"指挥棒"的压力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1.
网上录取与深化高考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制度自 1 977年恢复以来 ,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日臻完善 ,尤其是在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录取办法、计算机管理等方面 ,都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网上录取是教育部确定的深化高考改革的 4项内容之一 ,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录取管理模式 ,是高校招生手段的革命性变革 ,既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 ,又可以节省人力、财力 ,并将带动高校招生考试其他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新高考要落实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反映了我国在新时期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中课程改革也反映了我国在今后几年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考应当与教学改革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相一致,并应当在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倡导和积极的作用。本文指出,高考改革在本质上主要是高考内容的改革,基本上关注人的能力培养和表现。所以,考查的重点应该关注的考查考生的能力和人格品质、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高考的能力立意应当在纸笔考试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韩国大学招生经历了大学单独考试、大学入学预备考试、大学入学学力考查、大学修学能力考试、考试分数等级与中学手册等综合评定录取等一系列自主招生改革.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由政府调控和监督,各大学采取灵活多样的自主招生录取办法.韩国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加科学完善,体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高等院校充分享有大学招生的自主权,十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中学素质教育.大学自主招生改革正在为韩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考与研究生入学考试都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公正、公平的特点,但都存在"一试定终身"的弊端,在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如何完善高考制度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从事多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希望通过本文对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改进办法的考察分析,得到对高考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关系演变经历了创立与政治化、改革与错位、深化与协同三个发展阶段。高中课程育才与高考选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高考科目仅是全部高中课程科目的一部分,高中课程标准也只是选择高考内容的依据之一,这导致二者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建议健全高中课程实施的督查机制、增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功能与作用、优化高考科目设置、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以提升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协同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6.
多源流理论在中外公共政策的研究中有广泛应用,利用该理论分析新高考改革政策议程设置具有适切性。基于多源流框架,学生应试压力与高考录取公平等问题形成了新高考改革的问题源流,政策内外部参与者的辩论与探索形成了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源流,舆论丛林下的国民情绪与顶层设计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新高考改革的政治源流。2014年“政治之窗”开启,“三流”汇聚产生耦合效应,新高考政策议程得以设置。基于对模型的修正,新高考改革的动力分为问题、政策、政治、外部环境四类因素。  相似文献   

17.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考改革一直渐进式的稳步推进,然而,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高考改革的呼声愈来愈来强烈,渐进式的改革进程似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在描述高考改革现状的同时,以四个问题拷问制度改革是否迫在眉睫,并对高考制度作一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高等教育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倡并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全面发展、自我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高校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实施。据此,从推进素质教育出发,对高校考试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科学的考试制的原则,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分析改革的原因,探讨改革的支持与反对意见,并在对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评述的基础上,对中俄两国的高校招生制度进行了对比,以期对我国的高考改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理念内在规定性的具体体现。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要促进高校多元选择学生,要利于基础教育并多元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基本途径是:将综合素质评价逐步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引入高考,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联动机制。改革招生管理体制,增强高校选才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