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渲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后被借用为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表达效果。渲染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三种方法。一、层层展开即围绕文章主旨,选用多个事例或细节,层层拓展内容,突显主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渲染与烘托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教学中经常混淆的概念.渲染和烘托都源于国画技法,都用"水墨或谈的色彩",但渲染用"涂抹",烘托用"点染";渲染是为了加强整体的艺术效果,烘托是为了物象鲜明,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范畴,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范畴;在同一首诗中,渲染和烘托也可以同时存在,分析的主体和视角不同,得到的手法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3.
一、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僧敲月下  相似文献   

4.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指通过对相关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著名作家茅盾曾说过:"要考虑到读者必有的想象力,在正面描写以外,  相似文献   

5.
周岳 《现代语文》2007,(4):22-25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即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本文主要以《风景谈》为例,对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要想将这二者准确地分辨清楚,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的有关解释区别度太小。关于“托物言志”,2004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此物与彼…  相似文献   

7.
“衬托”和“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手法;“烘托”则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两者犹如孪生兄弟,都是以次要事物来托出主要事物,  相似文献   

8.
孔燕 《初中生辅导》2015,(32):24-25
铺垫与伏笔是文学作品中结构情节的两种表现手法,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相似文献   

9.
表现手法     
渲染考点分析渲染,原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目的是使画面形象更为突出,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主体形象。渲染与烘托不同的是: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则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如贺铸的《青玉案》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  相似文献   

10.
<正>白描,原起于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如今语文教材中出现于诗歌、散文、小说体裁创作中的常用艺术手法。是不需费过多笔墨,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或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写作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画人难,画白描更难。"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描写景物时,它可以表现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常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取得突出性格、抒发感情、深化主题的效果。《芦花荡》这篇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就巧妙使用渲染的手法把平凡的人和事渲染得瑰奇起来,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相似文献   

12.
烘托与衬托     
烘托与衬托是两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之点。下面先谈各自的特点,后谈二者的异同。一、烘托与衬托各自的特征烘托,原是一种绘画技巧,指用水墨比较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集中突出,加强表现效果。这种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就是指不正面描写主体形象,而从侧面落笔,即借描写环境,或渲染某种气氛,或表现人物某种心情。鲁迅的小说《药》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作者用这阴暗、凄凉、恐怖的环境,烘托出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气氛,…  相似文献   

13.
衬托是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事物(主体)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用另一些事物(客体)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它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烘托、反衬、映衬。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明显突出。它作为写作手法,则是指不直接写或少写主体,而是用大量笔墨渲染其活动的场面或背景,喧宾“托”主。故而它也被称为烘衬或陪衬。其作用一般有三个: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境,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如《琵琶行》开头借“枫叶狄花秋瑟瑟”的萧瑟之景烘托作者与主人离别时的悲凉心境;《党员登记表》开头对暴风雪肆…  相似文献   

14.
自古及今的写景文字中,恐怕写“月”的频率最高。有人统计,古诗文中“月”的不同称呼就有63种之多。这儿,我们仅以高六册第四单元有关诗词为例,分析一下“月”的妙用。 一、烘托之月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画法,主要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这儿借指以“月  相似文献   

15.
李汉卿 《新读写》2010,(1):36-39
表现手法1 衬托 【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正衬;  相似文献   

16.
张莉 《甘肃教育》2014,(17):99-99
正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加突出,俗谓之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描写来突出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技法。侧面烘托用于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主要用来:1.写人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相似文献   

17.
2005年高考有福建、辽宁、湖南三套题中出现了文章赏析题.这类题型的出现,对教学将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从中学教学实践来看,师生对文章赏析还是存在许多困惑,尤其是对有关文章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手法的称谓不清楚.比如反衬与对比、衬托与烘托的区别在哪里?表现手法与艺术构思又有什么区别?语言风格、修辞与修辞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由于教材中没有系统介绍文章学知识,导致师生在赏析文章时往往把握不准.  相似文献   

18.
渲染和烘托在诗歌鉴赏中常被并提,时或混为一谈,常令师生困惑。怎样把握两者的区别呢?渲染是浓墨重彩地描写环境的氛围意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下面以三首诗词为例来辨析。  相似文献   

19.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因此,常见的烘托方式有环境的烘托与人物的烘托,巧妙运用这两种方式,会使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写人时,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二板块里说:"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编者对"点染"手法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有些偏颇。所谓点染,原是书法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如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