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篇末特别强调了青年问题,该段论述是对习近平青年观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练。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习近平青年观的核心要义,需要从理论基础、文化根基和现实使命理解其生成逻辑;从青年地位观、青年工作观、青年教育观领悟其科学内涵;从“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殷切寄语中把握其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2.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针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出的动员令,蕴含了深厚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意蕴。理论逻辑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实践观、矛盾论的坚持和创新;历史逻辑体现为对毛泽东“两个务必”、中国历史治乱规律和党百年管党治党经验的历史传承;现实逻辑体现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统筹“两个大局”和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意识与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进行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为跳出“历史周期律”寻找到的第二个答案。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高度统一。从理论逻辑看,进行自我革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必然要求;从历史逻辑看,进行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成功经验;从现实逻辑看,进行自我革命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矛盾问题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4.
自我革命是党在新时代找到的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党以刀刃向内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必然。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源头,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武器。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自我革命具有深厚的逻辑向度。从出场逻辑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实践和精神的反映,自我革命是对跳出“历史周期率”、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回应与解答;从理论逻辑看,伟大建党精神是自我革命的精神引领、精神动力、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成为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理论支撑与解答;从实践逻辑看,伟大建党精神以其对真理理想的坚守、初心使命的践行、斗争精神的弘扬以及党和人民的忠诚为强化“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供了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青年学生、感召青年学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是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使命。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成因素很多,教学情境、教学内容、问题设置、思维角度和核心素养等,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线。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需从教学情境、知识逻辑、序列设问、思维培养、素养落实五个维度,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青年斗争精神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奋进新时代、建立新功勋的精神内核,其生成包含了充实而坚定的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红色基因,党的百年奋斗中传承了紧跟党走、艰苦斗争的光荣传统,共青团百年奋斗史中总结了不怕困难、奋勇斗争的先进经验。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蕴含了发扬斗争精神的科学理论指导,五四青年斗争精神凝聚了青年敢于拼搏、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人青年观书写了青年迎难而上、奋勇前行的实践指南。从现实逻辑来看,新时代青年斗争精神是进行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感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立合作共赢国际格局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青年“成人”“成事”的内在要求,是课程思政实现质变飞跃的实践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质旨归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系统观为根本理论,坚持“协同、整体、开放”三原则;以实践性为根本方法,提高“觉悟、行动、担当”三能力;以深刻性为根本准则,把握“逻辑、哲理、生活”三属性。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战略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牢记“国之大者”,善谋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握历史主动,担当教育使命,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教育强市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教育篇章。  相似文献   

9.
历史主动精神贯穿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独特优势,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作为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内涵,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深远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青年在新征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勇担历史使命有着重要意义。培育新时代青年“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可遵循“创境、聚魂、布道”逻辑理路,从环境创设、信念根植、话语创新三个方面,为破解新时代青年发展难题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其核心要义在于,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主要内容,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根本原则,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方法。从理论向度看旨在深刻表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从历史向度看意在系统总结党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斗争经验和科学结论,从实践向度看重在积极塑造“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生态和价值形态。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这三重逻辑的精准把握,有助于实现在理论溯源中把准科学遵循、在历史发展中把牢使命担当、在实践行动中把好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殷切期望、寄语青年,再次发出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号召,进一步明晰了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应具有的政治、道德、生活和精神品质要求。“四大品质”要求立足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和“后继有人”的战略考量,进一步彰显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了时代新人的素质要素,提振了时代新人矢志民族复兴的精神状态,指明了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实践进路,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全面理解“两个结合”需要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考察,厘清“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根据和现实基础。从历史维度看,“两个结合”具有历史必然性;从理论维度看,“两个结合”具有理论可能性;从实践维度看,“两个结合”具有现实指向性。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民族复兴使命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其特有的价值内涵全面引领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彰显出的价值意蕴是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效渠道。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以思用贯通、知行统一的原则引领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实践性,坚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外化于学生的实践行动,激励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4.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伟大思想武器,也是党百年来无往不胜的重要法宝。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有着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严密逻辑体系,表现为理论上源自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历史上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现实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向前,实践中须大力发扬斗争精神。系统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逻辑理据,对党领导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逻辑看,它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它是对自身成长的思考和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从实践逻辑看,它是新时代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青年观的三重逻辑,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有着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渊源,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为其历史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其根本保证。坚定历史自信是党实现初心使命,引领新发展阶段,展现百年大党天下情怀的现实需要。坚定历史自信需要从认识论和实践论两个维度展开,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历史认知以及自我革命的淬炼与升华是其具体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观大势、谋全局,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接续部署,彰显出这一战略安排的实践辩证法。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在战略选择上呈现出历史所蕴、现实所需与未来所向的辩证统一;在战略要义上呈现出全面布局、循序渐进与精准施策的辩证统一;在战略实践上呈现出本质要求、方向选择与方法依循的辩证统一;在战略意旨上呈现出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与世界情怀的辩证统一。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应从整体上把握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布局,以奋发有为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8.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理论贡献,与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一脉相承,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创新。“三个务必”是把握时代特征引领全党精神风貌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历史主动实现党的使命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战略举措,建构了相互支撑和相辅相成的思想内容和实践体系,彰显了自主创造与百年奋斗经验相贯通的创新智慧,创造性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理论。新征程上始终做到“三个务必”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必须承继和发展“两个务必”的实践经验,以“三个务必”提升思想和政治领悟力、增强全党和全国凝聚力、夯实克服困难和挑战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主动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全过程、彰显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精神密码。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是尊重规律的求是精神、善作敢为的进取精神、人民中心的担当精神和全局谋划的大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武器。在砥砺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赓续和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增强斗争意识、提升战略思维和筑牢“两个确立”。  相似文献   

20.
青年是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对象。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对青年进行党史教育,并作出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凝练邓小平关于青年党史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对当下开展青年党史教育具有重要启示,要用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青年,增强青年的“四个自信”;用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锻造的精神谱系教育青年,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用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坚守的初心使命教育青年,强化青年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