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为依据,具体分析在交际翻译指导下,译者在广告文本翻译中实与虚处理、单位转化和译者主体性方面体现出的翻译策略。通过实例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广告文体时,应以译入语读者的反应为中心,以劝导广告译文读者购买产品、接受服务为目标,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到以实与虚处理、单位转化和译者主体性体现为代表的一系列策略中,以期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2.
误译与改译在客观上都表现为译语文本与源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从翻译过程来看,误译发生在解读源语文本阶段,是译者意欲避免却未能掌控的,是译者主体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而改译则发生在再现源语语义阶段,是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受到包括源语文化语境、译入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语境在内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及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这一过程中,无不打上文化语境的烙印,因而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译者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4.
法律翻译工作者在法律文本翻译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目标语中找到能表达源语本意的、恰当的法律术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遵循语义对等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与法律术语匹配的对等词。笔者将分析在法律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使用上下文线索、文本外语境和文本内语境、语法及语义、词义扩大及补偿翻译、借词及造词等一些策略,处理常遇到的法律含义与普通含义不同、一词多义、对等词缺位等几种翻译难题,达到法律文本翻译中法律术语的语义对等,以期为法律翻译工作者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翻译文本作为话语和知识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双重的权力关系:源语和译语。通过翻译活动而引进的源语新观念、新思想,既能支持译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又能削弱或破坏译语文化现行的权力结构及意识形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以审查的眼光,接纳、修改或颠覆的态度对待原著文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翻译研究时必须以全面的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把某一翻译实践放到其所处的社会、所处的时代去看,而不是单纯地以原著文本对译著文本。  相似文献   

6.
纽伯特的文本翻译理论重视文本的交际价值,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因此,译者在完成译入语文本的交际价值中,需发挥主体性,掌控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异同,对译入语文本做出恰当的改写。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8,(1):34-38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优势,译者应基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和形式特点对其灵活选择。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译者应在能够保证译文准确易懂且不会引起文化误解的前提下使用语义翻译。语义翻译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直接复制原语文本的语义翻译、增加注释的语义翻译和音译加注形式的语义翻译。如果因语义翻译的使用而导致译文内容的错误,甚至带来文化冲突时,译者就必须选择交际翻译,通过使用释译、注释、增译、省译等方法,优先保证译文的易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  相似文献   

8.
谢孟希 《英语广场》2020,(10):35-37
20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差异又存在联系。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指导下,译者根据源文本的类型和目的语读者的特点,使用对应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域出发,通过具体翻译案例的展示,探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论证纽马克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翻译被赋予厚重的历史使命,它着眼于目的语的文化构建,这为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所决定.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更加突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形成以译者为中心主体,以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为两个边缘主体的翻译主体体系.译者这一中心主体就客体的两世界(源语与目的语世界)、三方面(共谋的主客体和目的)、六因素(源文本、源语、源语文化与目的文本、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实施翻译.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依靠翻译大力传播西方文化,积极构建中国近代文化.  相似文献   

10.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译者从译前准备到翻译活动结束一直受到源语以及译语文化规范的制约.文章从预规范、元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针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文本选择、文化取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其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理论认为,"把握概念系统中任一概念的意义,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翻译既是译者理解原语文本的一个心理过程,又是译者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文本框架或重塑原语文本框架的过程。原语和译入语的语义框架有时是重合的,有时是交叉或对立的。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框架和视角,以适应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罗琼 《文教资料》2013,(19):170-171
诺德提出的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文本分析思维能力.为翻译学习者提供分析源语文本的有效模式。在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指导下,翻译教学设计需要将语篇视为交际活动,注重文外和文内因素,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转换能力为主,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翻译目的选择灵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探讨信息类法律文本适用的翻译技巧以及文本类型理论对指导法律文本翻译的可行之处,以期为在此方向探索的译者提供些许借鉴.根据纽马克文本类型分类,选材主要为信息类文本,结合选材的文本特征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两种原则,译者在简述所选文本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文本词汇和句子层面可借鉴的翻译技巧,如增词、排除错误译法及调...  相似文献   

14.
翻译经济类文本,要求译者能准确客观完整再现原文内容;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从经济类文本翻译实践出发,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分析该类文本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特点,探究其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5.
旅游景区公示语为景区的"脸孔",是游客欣赏景区风景、了解景区文化的重要渠道,然而国内一些景区公示语英译现状不容乐观。基于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景区公示语包括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三大类。信息型公示语重在提供事实、传达信息,表情型公示语凸显信息发出者情感,感染型公示语旨在诱出读者反应。根据三种类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旅游景区公示语可采取借译、交际翻译、语义翻译、仿译的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示语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6.
吴慧聪 《海外英语》2014,(10):170-172
语言相对论对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活动时,可以采用语义分解的方法,从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语境等角度分析并拆解出源语语义,再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式结构特点对分解出的语义进行重新配置。  相似文献   

17.
根据目的论的观点,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标广告的文化取向策略应该是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选择源语文本中主要信息通过包括增加、删略、借用、修改的意译或直译方法来满足目标读者的特定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化预设是沉淀于源语及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制约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文本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宏观上也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Nord提出了翻译功能为主导的文本分析模式,预设性分析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基于Nord关于文本功能,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不同所产生的问题的论述,结合文化预设的例子,讨论分析Nord提出的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翻译对文化预设翻译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超斌 《英语广场》2020,(24):17-20
文本具有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等,故翻译时应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意图选择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从分析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报纸、期刊等媒介的商务文本入手,从交际翻译角度归纳其翻译技巧和相应翻译策略,为译者和学习者提供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邵帅 《海外英语》2015,(2):48-50
商务英语的翻译应该遵循商务功效对等的标准,但是这种对等需要以语义信息对等和文本信息对等为基础,以文化信息对等为必要条件。在商务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运用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转译法等翻译技巧。为了避免或减少误译的发生,译者可以从语言、文化和商务知识三个方面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