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茅盾有自己独特的“为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文学观;其小说突出营造了一个都市新社群生活,即新知识青年群体的公共话语空间;他将对于“时代”的宏大认知注入到血肉丰满、生命勃发的女性身体中,创造出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人,林海音拥有北平和台北双重故乡,她集闽、客和北京生活经验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背景和现代女性意识。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女性身份使她将写作的目光投向了时代变迁下的女性命运,婚恋小说创作成为她解读女性命运的一种途径。透过不同时代下的女性命运悲歌的书写,林海音对于女性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索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3.
以网络文学而声名大噪的安妮宝贝,其小说同时融入了“都市”与“女性”这两个既相独立,又相联系的元素。她用女作家的独特感受来展现当下都市中“小资们”的生存与思想困惑。在安妮宝贝的小说中,这两个元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其小说创作的另类视野。  相似文献   

4.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致力于女性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绝大多数与女性有关,对女性悲愁、哀怨命运的咏叹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庐隐是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刚好20岁,她从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到1934年因难产去世,短短的十三四年间,她一直以一位“五四”时代女性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书写女性的生存窘境、灵魂的痛苦与挣扎。她的笔端流淌着五四女儿们一串串凄切哀婉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悲哀的女儿国。庐隐是五四女性悲歌的咏叹者。  相似文献   

5.
鲜于静 《文教资料》2014,(22):13-15
在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中,多克托罗从20世纪70年代的视角,重构了美国“进步时代”抗争与寻求解放的女性,真实和虚构女性人物的融合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小说塑造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女性人物,包括激进女权主义者、中上层社会白人女性、妓女、黑人和犹太女性。在历史的变革中,她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女权运动的影响,试图摆脱受奴役的状态,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同社会、命运进行抗争,寻求解放和幸福。该小说反映了作者在女权运动时代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女性身体和意识的解放、社会活动的参与、理想与和谐的两性关系是女性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堀辰雄是日本昭和时代新心理主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秉承了日本文学历来对“生”与“死”这个主题的讨论。作家擅长用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入手,讨论人物对于生死的选择转变。在作家致力终身的代表作《菜穗子》中,他用鲜明的对比成功地描写了三村、黑川两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菜穗子——这个旧时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在小说当中,菜穗子的生死选择几经变化。她也曾逃避现实,选择孤寂落寞的避世生活。然而童年玩伴的人生悲剧和丈夫的转变最终使她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现实。她对于“新生”的追求犹如凤凰涅柴,冲破了小说中现实环境的桎梏,展示了堀氏小说主题从“死”到“生”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7.
精神的故园     
女性作家的竞争日见激烈,女性作家们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的故园”呢?赵玫用她的小说回答了我们,那就是不断地摸索与创新,赵玫的小说创作从不困于一种风格,在《我们家族的女人》中她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意识流与写实手法交叉运用,使作品呈现出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作家文珍凭借着自己特有的创作敏感,在小说中充分还原了情感与人性在自我与社会角力中的胶着状态,为人性表演创设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故事空间。她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社会个体之间的生疏关系,深刻表达了个体在抵抗因为生疏而带来的虚无时所获得的一种奇特的存在感。逃离是文珍小说的另一个主题,作品在两性的“爱情对弈”中,真实而复杂地传递出一种不确定性和宿命感。文珍小说的创作美学在于其文本多取材于身旁最熟悉的人和事,她把卑微的人物放置于一个个具有时代普遍性的事件中,准确无误地表达着时代真实的焦虑与个体无力的感伤。  相似文献   

9.
乔叶是新世纪文坛涌现出来的一位优秀的女性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已经汇入到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艺术谱系之中,并且有着鲜明的艺术定位.乔叶坚持心理治疗型的小说观,她的小说创作以“心理现实主义”见长,尤其长于女性心理现实和心理细节的描摹.乔叶的女性写作属于自审型写作,不同于惯常的自恋型写作和自渎型写作.与铁凝深受西方宗教影响的自审型写作相比,乔叶的自审型写作偏重于中国化的日常生活叙事,人物的自我心理拷问更加自然,不露痕迹.从题材类型和精神取向来看,乔叶迄今的小说创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沦落风尘的城市妓女的变态心理拷问,揭示了隐含在当代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小姐意识”或“妓女心理”;二是对当代都市白领丽人的畸形婚恋心理透视,实现了对当代中国城市文明病的批判性审视;三是对家族题材中不同代际女性的历史心理挖掘,凸显了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现实或潜意识场景,隐喻了她们在历史悲剧命运中的精神关联性.围绕这三个方面的深度心理书写,乔叶的小说传达了强烈的当代女性自审意识.乔叶的女性时间观在其“家族历史小说”创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乔叶的小说有写实性和写意性两种类型,后者接近散文化或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无论是在形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均是猥琐﹑坠落﹑无能﹑丑陋的,张爱玲作为女权意识的代言人,在她的小说中女性生存的苍凉与悲怨的女性主题意识是通过对男性形象的描写而体现出来的,反映了那个畸形时代里的畸形产物。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爱玲笔下的类型各异的男性形象的分析,来透视张爱玲的内心世界以及她对于男性所持有的视角和观点。  相似文献   

11.
哈代的思想勇敢地超越了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拒绝性欲、温柔顺从、拘泥于家庭生活的形象的描写。他拒绝对于女性“无性爱”的描写,写出了女性的自然情感。他颠覆了传统男性中心视野下的女性角色。他对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关照,让女性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这种超越在哈代的两部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由此影射了哈代所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时代女性形象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通过《蚀》、《虹》、《腐蚀》等小说的创作,真实地再现了“五四”落潮后的时代女性在新的历史转换中的人生演变轨迹。这一母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茅盾早年投身妇女运动、《红楼梦》女性现的影响以及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茅盾对欧洲神话有系统的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小说明显地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借欧洲神话创作小说来讽喻现实,以北欧神话中命运女神的“二姐精神”来塑造和评价“时代女性”系列形象,肯定“时代女性”执著、勇敢地直视现实、追求光明的特点,并对其各自不同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4.
“神秘”是陈染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无论是其小说中对奇幻体故事中“异域色彩”营造中对“陌生感”的追求,还是,其在小说中对“未知”的全面展示,深味命运的不可知,和身在其中渺小的人类的精神关怀,以及她笔下的神秘女人以及女人讲述的神秘中,以“女性”更敏感的心灵触探这个世界的冲突中的精神困境,陈染都是在“神秘”的营造中完成了她的独语.  相似文献   

15.
郭良蕙的《心锁》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坛上争议极大的一部小说。作者从女性婚恋题材出发,大胆书写女性的情感欲望,直面特殊时代下女性的婚恋困境。大写的性是郭良蕙的独特之处,也是她颇受攻击之处。但透过性的描写,我们看到的是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风气的急剧变化,以及女性的真实心理和情感困境。在接近通俗的题材中,作家表达了身为女性的控诉和追问,有着严肃而深挚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6.
“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摩尔是个经历了多次不幸婚姻的底层女性形象。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尽管在很多批评家眼中,摩尔被冠以“荡妇”的标签,但笔者认为她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明反抗意识、勇于追求的女性。本文将从女主人公摩尔的人生经历出发,围绕她的自我观和婚姻观来探讨该小说所折射出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埃莱娜·西苏的“女性书写”理论出发,分析《紫色》中爱丽丝·沃克与埃莱娜·西苏的思想共鸣。西苏提出的“女性书写”所囊括的“女性身体”、“女性语言”与“女性特质与他者”都与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相对应,两者在思想上达到高度共鸣。《紫色》作为沃克的代表作,小说充分体现了她的妇女主义,因此她在小说中所传达的思想便与西苏不谋而合,作为各自女性运动的先驱,两人都展现出理论上的深厚性与实践上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苏雪林教授所写的自述式回忆录着手,探究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家庭里头影响她颇深的两个女性,一位是她的母亲;另一位是她的祖母。这两位代表着清末民初徽州地方女性与社会的关联性,系于传统道德规范与宗族“舆论”的力量,将女性局限于新时代所谓的“旧礼教”当中。苏母毕生所奉行的,正是传统中所要求的女性完人行为准则,故此文首先讨论“徽州典型贤母孝媳的原则”,主角正是苏母。再者,论及徽州地区“女性持家”的一种特殊社会经济型态。探讨女性涉入经济活动的情形。辅以当时社会的实证材料“徽州文书”作为佐证,勾勒出清末徽州地方女性生活真实面与难处。苏教授在《棘心》这本小说中,连自己也不否认这是一本作者的自传。她在自叙中有言:“有人或者要说棘心并不能算是一部纯粹的小说,却是作者的自叙传记,是一种名实相符的‘写实主义’的作品,作者也并不讳此言。”由此探索苏教授出身于新旧交接的时代,她又是如何转化传统女性对于“自我”的认知,而能一路的走到民国八十八年(1999)?出身于上述的家庭背景,面对新中国的到来,她恰好恭逢其时。称她是一位新女性,她该是当之无愧。但她的身上,我们又看到旧中国的痕迹,例如:苏家祖母为了弥补自己脚缠得不够小的缺憾,又觉得这个小孙女的心太野,便在苏雪林四岁时,亲自将她的脚是“日也缠,夜也缠”。直缠到她满意的大小,却令苏雪林认为:“可是使我成为‘形残’,终身不能抬头做人了。”再有一点就是她的感情生活,局限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她浪漫、勇敢的个性不相符合,这点在《浮生九四:雪林回忆录》的自序中她说:‘我当时的顾虑其实太多,不愿牺牲别人,成全自己,乃其原因之大者。’这个顾虑,相信就是她成长环境中的社会公论,她担心母亲无法承受公论对她追求自我实现的批评,甚或可以说是批判。对于今日的现代女性而言,苏教授除了留下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之外,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在我们今日女性享有如此自由、自在地发挥潜能的现代社会环境的同时,历史演变的轨迹,她曾遭遇到的困境,也有足供我们省思与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磨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主义不失为一个研究小说《磨盘》很好的切入点。小说的女主人公罗萨蒙德的一系列离经叛道的思想与行为:将男性边缘化,使其成为女性的“第二性”与“他者”以及用母爱取代性爱作为其精神独立的主要途径:蕴涵了德拉布尔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表明了她既不同于传统女性又有别于激进女性主义者,在倡导女性独立的同时又强调做母亲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作者拟探讨在“女性文学”创作群里从网络文学中脱颖而出,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的作者安妮宝贝文学创作的独异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首先,自我指涉的文学功能通过自叙传的写作的方法来表现是她作为女作家书写女性题材的独特方式;其次,她作品“孤独游离”的主题在对“爱情”和“死亡”两个命题叙述中清晰展现;最后,在对现代城市女性精神情绪的抒发中,采用淡化情节以抒情为主的小说模式也是安妮宝贝创作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