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性论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论观点。通常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思想的提出总是基于一定的人性论,或善或恶,或白板说或多元素说。而一切教育思想在基于人性论的同时,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优质人性的形成,而所谓的优质人性即社会对人道德价值观的要求,教育就是促进主流价值人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首先提出人的"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指出"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而生于孔孟之后的荀子侧重于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的探索,认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道,法等先秦诸子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性恶论.本文将对荀子人性论思想从其哲学基础、内在矛盾、内容、思想实质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的角度进行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是《管子》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从基本内涵、哲学基础、对人性的评判、对人性的引导方法以及终极归宿方面对《管子》人性论特色做了探讨。《管子》人性论是以"趋利避害"为基本内涵,以"天道观"为哲学基础,未对人性做善恶判断,主张用德法兼用的方法对人性加以引导,且以政治目标为最终归宿的理性工具人性观。  相似文献   

4.
人性善恶论对中西法治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文教资料》2009,(28):102-105
人性是哲学中的概念,也是法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性论是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思想。性恶论是西方法治建立、发展的必要性理论前提:传统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但更多的是消极因素,延缓了法律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人性善恶的预设并不绝对,我国法治建设应以“人性趋恶”为假定前提,并发扬人性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把政治哲学与哲学人类学密切结合,用以指导教育。民主理论是杜威政治哲学的核心,新的人性论是杜威哲学人类学的核心。杜威的民主理论有如下几个独特的观点:一、民主是一种信仰;二、民主是一个程度问题;三、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杜威的人性论反对心身二元论,主张心身是连续的,人性是生成的、可变的。民主理论和新的人性论的结合使杜威的教育思想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民主维度。它具体表现为:教育以发展每个人的潜能为核心价值;教育即生长表明了杜威对教育中激进民主自由精神的强调;民主应成为教育中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杜威的教学论实质上不是活动教学论而是民主教学论。总之,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既内在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具有一种内在超越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人性论研究大多局限于抽象的善恶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理论学科,以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旨,它的人学理论以人的劳动为切入点,以人的社会性为结论。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性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比较分析,将有助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全面看待中国传统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virtue ethics在西方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virtue ethics格儒家伦理之义。儒家美德伦理,依其理想形态,应当使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互济不足,相与启发,使两种起源上异质的伦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对世界哲学有所助益。借助儒家伦理与西方思想的对话,可以论证在人性论问题上是与当一气贯下,人性能够决定人应当如何生活,人性论能够为美德伦理奠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性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哲学层面对人的本质所作的理性思考和精辟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工作,马克思人性论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我们应该从马克思关于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强化对人们思想的调节与疏导,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21,(1):34-3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体现了人性思想的丰富内涵。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人性思想的研究持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马克思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等同于对人性的否定;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人性思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原著文本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人性思想应从现实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性的问题,其实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刘菲 《文教资料》2011,(22):109-1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创造活动本身。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中关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不同的社会制度,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不可分割性;从中国共产党的目标追求和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转移,造成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地流动。许多学龄儿童随着父母天南地北的跑,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的孩子只能在家留守。由于这几年国家以及各省市对外来人口子女人学问题的关注,大量留守孩子也渐渐随着父母外出;  相似文献   

13.
依据人与所处外部环境的关系,汪曾祺在其小说中描述了生命的三种基本形态:其一是生命的自然形态。人的自然生命形态代表着生命最原初的现实形态,是生命的本真;其二是生命的社会形态。汪曾祺注重生命的社会性,重点挖掘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人性美,以此作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其三是生命的精神形态。汪曾祺着重表现了民间社会生活中困苦和卑微的生命常态,他正视人类的生存困境,从生命的荒凉出发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他看来,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是保持人的精神生命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14.
毕达哥拉斯对灵魂的认识,使希腊哲学从自然转向人自身,使人们思考生命本质;在当时唯物主义世界本原观占主流的希腊社会,他却力图摆脱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形态,把本原归结为某种超感性的抽象的东西,有极大的哲学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提出的数本原论以及众多数学定理引导我们思考世界同数的关系,他从"数"中发现的"和谐"范畴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关于和谐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也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6.
法治政府的形成,离不开其预设(所谓预设即指事物的产生是以预先设立的理论为胚胎而发育)的理论基石。因此我们在选择法治政府并建设法治政府的时候,有必要理清其预设的相关理论,以此作为我们的参照系。本文分析了法治政府的理论预设的三个方面,即人性假设论、人民主权论,控权论,并指出其对于当前我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依附和利用大自然、无限度地掠夺大自然到寻找途径、恢复生态平衡的三个时期,出现了解决这种关系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然而都忽略了客观过程的辩证法,不能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不是生态学家,在这方面未留下系统的论述,但其理论中关于自由、实践的观点却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哲学思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观点为人与自然合理关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开展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教学,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从基本概念入手,把握两种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二是重点分析两种哲学理论的框架,全面比较其思想内容;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落脚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现代西方哲学,坚定马克思主义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从生命的角度对中外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对人自然躯体上的生命意识进行梳理。在孔孟看来,人只有将生命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宗族与道义中才算是不枉此生;老庄则平静地规劝世人随性而行、回复自然,以成就与天地合一的生命境界;而西方的哲人们则从另一个层面就生命的理性与非理性来讨论怎样的生命更有价值或更为真实。无论是从伦理与社会角度,还是从个体自我的理性或非理性角度,这些先哲们对生命的意义与本质所作的探索,为我们今天理解生命、完善生命构建了可作参考的空间,同时也为生命教育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从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提出政治论和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后,该哲学基础一直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之一。从方法论、认识论及本体论三方面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把"人"作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的来源,以"生命论"来应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对于了解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