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研究、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的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实现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或规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述,无疑会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中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基本规律、基本经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直接推动了这一课题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一是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历史必然性、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二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和贡献作了更为系统的研究;三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这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学术界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基于学科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该特别强调增强学科意识。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概念,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意义;要科学确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涵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的产生及其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疏理与分析。第二大部分是重点部分,主要从时代背景、阶级和社会基础、组织基础、理论或舆论基础、实践基础、直接原因、思想文化基础等七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能够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了初步探析。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研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重要性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增强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能力及其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更加顺利地进行并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中存在着宏观研究有余、细节研究不足,表层结构研究过多、深层语境研究不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概念体系更没有形成。文章提出由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化、马克思主义制度国家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七个基本概念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体系,并对其基本含义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主要是从其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学科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整体性的角度进行研究,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而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时间跨度长,历史背景复杂,着重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联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行多维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其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其二,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注重整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以及学术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弹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应整合已有的力量,并注重制度化和专业背景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我党初期的重要领导人陈独秀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关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积极作用;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确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分析革命导师关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性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上下工夫,并努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来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维视角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理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形态研究,进而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遵循毛泽东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四大新贡献,继续并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条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具体的中国化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其基本途径是客观地,是可以成为宝贵经验的,是可为今后的改革与实践借鉴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既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新鲜的实践,又深刻地指导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实事求是指通过不断研究新事物、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获得真知。实事求是符合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精髓和灵魂。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顺利推行的基础性要素。关于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定位问题,可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这要求我们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今天,国家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拐点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梦"的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作为我党弥足珍贵的理论财富,与"中国梦"有着怎样的关联?本文将重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通过解读其理论成果,发掘两者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逐渐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的展开中,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只是"学理"上的道路。在实践中,它们紧密相联,交互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对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构成,学界和党中央都进行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但是,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认为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是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即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立论起点与依据:特殊的中国国情;解决的历史主题:在中国的国度里如何进行革命;基本内容:对主题的系统回答和解决。今天,我们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他参与发起思想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基本前提;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发起创建中国共产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和组织基础;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初步阐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构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飞跃。  相似文献   

20.
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正确分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来源.对该理论中国化进程的全面梳理,有利于了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