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的智能化发展,"智媒时代"已然来临。一方面,媒体的智能化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众多机遇,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推进"精准思政"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智媒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立场、智能推荐机制漏洞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教学情势变化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等挑战。基于此,政府应加强思政教育指导,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媒体平台当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价值理性;高校要布局网络思政教育,探索"精准思政"模式。最终集各方合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精准思政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应然追求,旨在实现精准育人。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数字化生存的普遍现实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风险等多重因素,使得精准思政既具有技术上的可能性、实践中的可行性,也具有现实中的紧迫性。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是在精准思维指引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评估—精准管理”为运行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要着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配备、科学试验引领、体制机制完善方面下功夫,着力促进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3.
精准思维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精准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供需错配”“供求失衡”等问题的积极回应,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应然之法.大数据作为一种变革性技术力量,能够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从理念到行动全过程,实现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供给教育内容、精准开展管理服务、精准评价教育成效.当前,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仍然面临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限制、信息茧房与技术异化挑战、精准化评价体系欠缺等现实问题,应当从搭建精准思政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加强精准思政过程管理、构建精准思政评价体系三方面探索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政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既要应对碎片化网络信息带来的文化思潮多元化挑战,也要考虑受教育者个性化、多元化的知识文化需求,探索全新的教育教学路径。在此背景下,“精准思政”理念应运而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应用于思政教育教学领域,以精准化思维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制订更具针对性的育人方案,实现教育过程与教学模式的精准实施,以切实提升思政理论课育人成效,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思政理论课创新的重要途径。韩振峰著、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是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要素数字化为驱动,以多维互动为赋能,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形成的精准、灵活、有效的新型思政课堂治理模式。高职思政课程的数字化生态课堂建设面临教师课堂理念转变迟滞、学生课堂良性互动缺失、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课堂环境封闭沉闷等现实问题。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由教师、学生、内容、手段、方法、环境、评价七个基本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通过数字化实现多途径、多样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维互动生态系统。“大思政课”背景下数字化赋能的高职思政课程需要将生态课堂的核心要素进行有机统一,处理好课堂与理念的数字化融合、教师与学生的数字化适应、课堂与生活的数字化结合、课堂与环境的数字化互动,形成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  相似文献   

6.
精准供给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还面临教学供给理论与话语创新不足、教育供给模式有待改进等现实困境。为使红色资源精准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在深入分析精准供给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本质逻辑的基础上,提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创新要有理有据、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话语创新要有滋有味、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式创新要有声有色等三大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理念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广大高校思政课的基本教学理念,也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首要原则,高校在以人为本理念下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很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念相契合。因此,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即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开展与学生个性特征相符合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娇 《成才之路》2023,(17):25-28
新媒体包括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如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报刊等,具有互动传播、形态创新的特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对传统思政教育方式进行创新,使大学生在新媒体影响下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要立足大学生思政教育实际情况,了解新媒体应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优化思政育人理念、新媒体融入思政教学、新媒体融入课程思政、利用新媒体组织活动、利用新媒体监管舆情等方式创新思政教育,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高校当前思政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它不是要取代以前通过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模式,而是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几门课,也不是一项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缺乏协同合作机制、专业课教师无法有效找到"融入点"、理工科"课程思政"更为复杂困难与"课程思政"形式化、同质化现象等问题。据此,需要从高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学生思政的自我提升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0.
传统意义上思政教育更加倾向于榜样教育法或实践分析法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在理念与方法层面必然呼吁创新性的构思与尝试。首先从理念层面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方法理念的创新实践,并由此为延伸,提出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运用,即:大数据热点定位法、教育内容精准推送法、大数据引证自查法。  相似文献   

11.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多管齐下,全面建设。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信仰教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借鉴西方隐性教育方法,使其融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虽然国家和学校制定了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基本解决了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生活简朴、学习压力大、社交能力相对较差以及心理问题相对突出等特点,导致此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多问题更加突出。从精准扶贫视角出发,制定更加精准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案,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综合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课程效果考评机制,能够有效提高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坚持"铸魂育人"理念,秉持"立德树人"理念这一宗旨,贯彻落实"育时代新人"理念所蕴含的目标发展要求,推进理念创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内容体系构成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内容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日常工作机制、队伍工作机制、信息舆论引导机制和领导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入手,分析高校网络原住民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提出要抓好两方面工作。对传播主体而言,应树立网络思政教育理念,设计高校网络原住民个性化教育,加强多媒体技术培训和指导,合理规划思政教育传播课程。对传播对象而言,应加强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冷”思考,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没有"品牌"一词,但隐含着一种品牌的理念——"培养接班人",且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在高校开设政治课和创设辅导员制度等制度设计中。当前,理念的模糊是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面临挑战的重要原因。今后,在理念层面,要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赋予"接班人"理念以新的内涵,培养社会主义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在实践中,注意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批判性地吸收经济学中关于品牌培育的知识,重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培育辅导员的道德领导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具有一致性,但二者之间的割裂现状不容忽视,因此亟需将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性。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党建+课程思政”理念,大力提升“党建+课程思政”能力,精心培养“党建+课程思政”队伍,拓展“党建+课程思政”载体,健全“党建+课程思政”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必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向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转换;要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最大化为准,构建实效性强的方法;要积极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容和主客体的变化,构建渗透式、启发式和疏导式、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结合,构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民族高校思政课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以满意度为切入点,对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反映出的满意度差异进行分析,提出提升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满意度的对策建议:把握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树立"差异化"教学理念;把握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打造"多源化"高水平教师队伍;把握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内涵的丰富性,开发"民族+"的特色教学资源;把握民族高校"两民"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实际,推动"多维度"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非常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他高屋建瓴地分析、阐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形成了丰富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邓小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要向全体青少年宣传高尚的道德""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邓小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