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是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三维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整合这三个方面, 使之融为一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呢?笔者就低段阅读教学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策略之一:立足文本、学生,科学整合“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体现课程的整体功能,是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不同学…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历史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发展和发现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袁江涛 《文教资料》2010,(22):150-152
"三维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关怀。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核心问题,正确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中努力整合"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在实施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主要通过讲授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伴随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使三维教学目标得到整合,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中如何开发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呢?  相似文献   

5.
一、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全面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立足过程评价,定性定量结合;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二、评价内容1.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多方面的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是探究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用三维目标,进行综合评价。2.评价学生对“课程目标”中十项“总目标”的落实。3.评价学生对7~9年级第四学段“阶段目标”中“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  相似文献   

6.
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课堂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这样才能保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目标,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李会 《新课程研究》2010,(4):27-29,35
地理新课改中强调三维目标的确定,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明确了“学什么”.提出了学会的要求,是实施另外两个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化,明确了“怎样学”,追求达到“会学”的高目标和高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学习和“过程与方法”的高效实施的动力。但目前地理教师在“三维目标”整合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课堂实施过程不尽如人意。本文从“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原则和策略着手谈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更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为尽快实施"三维目标"的整合,贯彻教育方针,培育全面发展的新人,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施,着力做好"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课程“三个发展”的培养目标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结合全市青年教师基本教学技能比武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三维目标”一体化;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教学流程中胜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任务设置中重视教学的自主性、合作性、互动性;在评价中注重学生潜能,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美注荤生综合素盾的发展.美注晕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兼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是否有效,不只是在学生方面入手,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从而达到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的目标。高中历史课堂应该从“整体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三方面入手,既能达到预期的“三维目标”,注重评价体系的完善,同时还要能促进人的发展,这才是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地理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实施另外两个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学习和“过程与方法”的高效实施的动力.主要从如何理解“三维目标”及有机整合两方面谈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在传统的单一“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基础上提出来的,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的统一。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次延伸和拓展。Ⅲ因而,在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卓越绩效模型以促进学生卓越发展为目标,突出评价的目标性、引导性和激励性原则,强调评价指标的系统性,注重评价结果的“增值度”,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很强的内在适切性。基于该模型可以围绕七个方面构建适用于学院、专业和课程三个层级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S校为例,立足应用型高校在“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三个方面的特点,构建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实践,应在整合评价的多重制度逻辑、确立评价实施主体和改进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现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不是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叠加。而是要根据语文的教学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等情况进行有机整合。本文在大量课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夯务实三维目标整合的基点”等三大策略,试图提炼出整合三维目标的有效策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5.
卓越绩效模型以促进学生卓越发展为目标,突出评价的目标性、引导性和激励性原则,强调评价指标的系统性,注重评价结果的“增值度”,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很强的内在适切性。基于该模型可以围绕七个方面构建适用于学院、专业和课程三个层级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S校为例,立足应用型高校在“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三个方面的特点,构建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实践,应在整合评价的多重制度逻辑、确立评价实施主体和改进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构建“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评价”三级递进的目标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目标教育,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满意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17.
“教”是为了“学”,这是大家的共识。其实,“考”也是为了“学”,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那样:“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在命题时,要注意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命题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素质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语文课程评价自然要“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也就是说,语文命题要突出全面性和综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科学评价”课题实验(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立项研究课题之一),旨在更好地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探索构建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一、评价指标紧扣“三维”目标新课标明确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四个方面进行整合,按各…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目标应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即各学科课程都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大量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将“三维”目标整合实施,教学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唤起学生的需要,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为此,已有的传统的评价体系必然要被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目标需要的、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所代替。  相似文献   

20.
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如何实施“三维目标”的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从科学教师、学生的主体性、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及评价手段这几方面具体阐述了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应采取的策略,以此来激励学生对科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