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片 ,是当代社会人际间进行交往的一种工具。它客观地介绍身份、工作、职位 ,准确地提供联络电话与联系地址 ,在交往中减少了许多繁文缛节 ,增加了不少现代化气息。名片切忌不着边际 ,夸大其实 ;切忌乱戴头衔 ,自高身价。正确地使用名片 ,在社会交往与公关中已成必须。今天谈谈古代名片。名片早已有之 ,在秦汉时代已广泛使用的“谒” ,即是名片。“谒”用竹片或木片制作而成 ,上书姓名 ,有的还标上职级 ,那时还没有纸。“谒”比现在的名片要大得多 ,交往中 ,简单寒暄一过 ,马上递过“谒” ,即标示着正式交往、晋见、结识。汉代有了纸 ,“谒…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名片也称为“帖”。如《范进中举》里张老爷来拜见范进时,就先请人送来“大红全帖”。古代拜见投帖的历史很久。秦汉之际,人们拜访谒见时,就开始用名帖来通报姓名了。但那时没有纸张,名帖只用削竹木而成,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西汉时称作“谒”,东汉时则称作“刺”。  相似文献   

3.
名片是通姓名用的卡片,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项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写在纸上,叫“谒”或“名帖”。《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就记载了一个与“谒”有关的故事:刘邦引兵经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要见刘邦。使者进去通报,刘邦正在洗脚,见使者说是儒生,就  相似文献   

4.
漫话贺年片     
每逢新年,人们都喜欢用贺年片互致祝福。 贺年片,古称“谒”、“刺”、“帖”及“门状”等。早在东汉时,人们喜欢将题有自己姓名的纸卷或画上象征吉利的花卉鸟兽图案的名片赠给知己,这是早期的“贺年片”。南宋时已风行“贺年片”了。明代的贺年片,大多用梅花笺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的交际,似乎总少不了名片。商人洽谈,文人聚会,特别是官场应酬,名片飞舞,已不足为奇。名片古已有之。清代学者赵翼作过考证;“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用刺。”到了明清时,又改称为“名帖”。据此可知,现在我们所称的名片,至少在汉时已经出现。从名称来看,先是称“名谒”,随后改称“名刺”,又改称“名帖”,直至改称“名片”。从所用材料看,最初由于尚未发明纸,用的是木片,汉以后则改用纸片。不过其间也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如明朝张居正执政时,一些趋炎附势、阿…  相似文献   

6.
名片史话     
名片,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相互认识、了解和交往的较为常见的工具了。人们相见互赠名片,既显得礼貌雅致,又省了纸笔之劳;既方便又文明。其实,名片在我国并不是近年才有,更不是从外国传入的,而是古已有之,盛行为习。名片,在古代名目繁多,最早称为“谒”,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  相似文献   

7.
名片中姓名及称谓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片翻译包含有对姓名、称谓、单位、部门、地址、电子信箱等诸方面内容的语码转换,是一种集各方面综合知识于一体的翻译活动。本文作者在剖析大量名片翻译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名片中姓名及称谓翻译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教学以翻译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名片源流探     
名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当今社会用得较为普遍 ,我国古代早就把名片作为一种晋见交往的工具 ,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而成为今天的名片  相似文献   

9.
何谓义塾     
《今日中学生》2010,(1):77-77
名片的历史久远,古已有之。汉朝时,人们就削竹为简,将自己的姓名写于竹上,这种写有姓名的竹简,当时称为“刺”,因竹简携带不方便,后来便改用为纸,称为“名纸”。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电脑》2006,(2):32-32
新年到了,同学们都要通过精美的贺年片向老师和朋友传达你们的祝福之情。那大家知道贺年片是怎么来的吗?贺年片的流传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从古代“名刺”发展起来的。“名刺”就是名片。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卷三《骨相篇》就有关于名片的记载:“车生谢遣相公,通刺倪宽,结胶漆之交,尽筋力之敬……”其中说的“通刺”,就是送名片。到了宋代,  相似文献   

11.
姓名称谓是整个称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称谓在汉语表达中常以其特定的变称形式出现,且每种变称形式都各有其表意特色,外来语姓名称谓也受此影响而“汉化”。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心态、语体风格等都对它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名片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名片中的姓名、称谓、单位和地址等四个方面的英译技巧进行了探讨,以期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3.
姓名称谓是各类人际称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称谓。古人的姓名称谓及其使用,远比今人复杂得多、也讲究得多。本文主要结合《歧路灯》相关语料,从“名”、“字”两个方面,对书中姓名称谓的命名原则、相互联系、使用特点等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名片作为现代社会交往中的“第二身份证一,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已经成为人们交往和沟通的桥梁。但当名片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生手中时,它的“意味”似乎骤变。流传着“名片”,互递名片,成为一些学生的校园活动时尚。名片上赫然印着的内容,大多数是其父身居何职,其母现在何处掌握某权等等。名片已经由一种交往工具演变成虚荣心、攀比心的“包装片”。  相似文献   

15.
古诗文中一些人物姓名的称谓相当特殊,归结起来大致有五种类型:假设之名、刑余之名、割裂人名、行第相称和身份相称。对此现象进行逐类诠释说明,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人名称谓的一般规律,正确分辨古诗文中人名的特殊称谓,避免曲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16.
“姑舅”是河湟地区颇为流行的一种称谓,其义项主要包括姑表、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称和年龄相仿者之间的互称两种。河湟“姑舅”称谓是古代“舅姑”、“姑舅”、“姑”、“舅”等称谓的现代遗留,后来在拟亲属称谓制度的现实实践中,“姑舅”称谓的指称范围不断延展、扩大。  相似文献   

17.
忧伤的名片     
余杰 《师道》2003,(7):18-18
据成都的媒体报道,在成都的中小学,学生印制名片蔚然成风。学生的名片源于急救卡,这种卡片上有学生的姓名、年龄、血型、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内容,其作用是在学生发生意外时便于急救。后来,孩子们为了使急救卡变得更好看,将米老鼠、比卡丘等卡通画的不干胶贴到卡片背面。再后来,一些孩子干脆模仿大人,花钱到名片店印制成盒的名片。记者在一些名片店看到好些盒学生印制的名片,上面姓名、班级、学校、联系电话等一应俱全。较显眼的是,这些特殊的名片也印上了小主人的“班长”“组长”等职务,以及小主人们父母亲的“局长…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亲属称谓的“姑”,在古代称谓中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中存在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有“父亲的姐妹”和“丈夫的姐妹”这两个义项.除此之外,古代称谓“姑”有“丈夫的母亲”这一义项,这是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姑”所没有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一不同点出发,本文着重探析亲属称谓“姑”在古今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2005,(Z2)
话题故事5月初,记者阿姨在太原市的一所小学采访,告别时,一名五年级的同学突然递上一张名片,郑重地说:“阿姨,这是我的名片!”嚯,这张五彩斑斓的名片上印着一只可爱的卡通小狗,下面是“姓名、电话、学校、地址……”。旁边一名同学也亮出了自己的“名片”。他告诉记者,他们班的很多同学也都有这种“名片”,而且“名片”上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每人身上都带有几十张。当记者问他们为什么印名片时,同学们抢着告诉记者:“有了‘它’,大家  相似文献   

20.
对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研究,不能回避对其称谓变迁的探讨。在其称谓从“归化人” 到“渡来人”、从“华侨(侨人)”到“大陆移民”不断演变中,“大陆移民”这一称谓最符合史实,该称谓的变迁反映了中日两国研究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定向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