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从哲学基础、提出的依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等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进行阐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所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哲学基础、提出的依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等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进行阐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所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3.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党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在战略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指导思想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指导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一80多年来党的历史经验表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个本质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持续不断地为之探索和加以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际解决了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如何…  相似文献   

5.
姜海燕 《文教资料》2006,(35):75-76
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建设发展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建设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建设思想,成为我党建设理论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重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定位问题的科学界定和阐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思想路线问题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首要和根本问题,关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最早是由毛泽东同志倡导和确立的。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邓小平和江泽民在新时期新阶段恢复、发展、深化和创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而伟大的理论又不断指导和推动着伟大实践的发展。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一个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能否从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格局和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角度,结合马克思以往思想的基本原则,从中吸取具有普遍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的东西,关系到在实践中能否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入认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更自觉地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体现了人类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新的总结,也是对实践中出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了当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一些因素,又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最后阐述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执好政,首先必须拥有一支能够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的队伍。中国共产党要面对现实,正视矛盾,采取综合措施,狠抓党员队伍建设,以使共产党员真正保持其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完成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连续波形的显示与运算和GUI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并研制了图形用户界面程序。通过任意改变参数进行教学演示,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并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展示用MATLAB编写连续信号显示与运算的教学演示程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宗教观的具体体现,是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在管理宗教事务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它既符合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在新阶段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好宗教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核心价值导向,提出了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执政方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教育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当前我国城乡教育统筹改革的实践探索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一改革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存在的困惑,同时提出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总体性分析框架,以期对推进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给农村的党建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挑战和新要求。农村党建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出发,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为农村党建工作的切入点,逐步探索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定位;以保证村民自治为农村党建工作的关键点,逐步健全党管农村工作的新内容;以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为农村党建工作的落脚点,逐步寻找到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税费改革是继土改运动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新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对整个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社会事业中涉及面广、需要确保必要投入的一项公益事业。这就需要思考如何调整并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充足和顺畅,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党的民主功能及其中西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政治权力的中心、代议制民主的关键,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操作者和主导者;政党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政党与政党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切入点。但是,由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不同,中西政党制度与政党功能也有所不同。同西方国家的执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承担的责任重大得多,同政府、社会的联系密切得多,不但肩负着政治领导职能,还肩负着执政职能,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执政成败负总责。我们要正视中西政党与政党制度的特点与功能差异,坚持正确的民主政治观与制度衡量标准,避免在政党与政党制度问题上的"简单化"或"趋同论"。  相似文献   

20.
"老有所养"是当前社会老龄化特征下引人关注的问题,农村中的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刚刚起步,体系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是空白。试通过对河北省青县的农村合作养老模式这一成功案例的探讨,探索具有更强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的农村老年人口养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