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真理的追求与哲学的历史一样悠久.人们都追求真理,然而对何为真理却各执己见.2500年前由克塞诺芬尼最早提出的真理“符合论”,经过亚里士多德而成为哲学中最古老的真理论.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主张这种观点.如,“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真理的‘符合论’或‘一致论’”.符合论真理观的广泛传播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表明符合论真理观有其合理之处:它指出了真理是关系范畴,不是从纯对象方面或纯知识方面界定真理;揭示了真理性认识是客观事实的陈述或反映这一认识的根本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它最近常识.然而,符合论真理观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符合说确有困难”.随着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的确立,分析探讨真理符合论这一曾被列宁称之为“陈旧”观点的理论困境,对于科学确立真理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倡导真理符合论以来,人们关于真理本质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轴线.通过对历史上主要真理论的回顾与评论认为,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围绕这一基础,有的学说坚持这一理论,有的学说反对这一理论,还有的学说企图寻找别的关于真理本质问题的解释.但它们都是围绕着认识与对象是不是符合、怎样符合等问题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论,则是真理符合论的当代形式,是对历史上各种真理符合论的辩证继承和扬弃.  相似文献   

3.
每一哲学都属于它的时代,并受它的时代的制约,以概念揭露事物本质及其矛盾,使人类认识史呈现为复杂曲折的辩证过程。历史时代的特殊性规定了人类认识形式的多样性。本文拟从怀疑认识产生的时代特征中把握其具体作用和一般历史意义。怀疑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有其独特的历史过程。在哲学史上,最早具有较为典型形式的怀疑认识是以智者诡辩论形式出现的,它是在对早期希腊哲学思维的内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形成的。前智者学派的哲人们认为凭藉理性即可洞察自然,认识真理。但由于他们所理解的理性实质上是一种感性直观,所以他们对自然的本质作了互异的界说,在“最早的哲学研究者”那里,使万物得以产生又使万物复归于它的那个“本体有多少,属于那一种,他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智者怀疑论就是在对已有的客体认识进行哲学反思时为解决个别与一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围绕理性展开的。从把理性当作人的一种主观能力的角度来看,理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对象,处于主客观的矛盾运动中,表现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双重形态,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他认为理性就是追求真理,并试图通过展开理性矛盾来达到真理,实现矛盾的和解。通过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发掘出其内在价值,还可以看到这些价值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共识真理论与相应真理论有着不同的思想主张,它认为真理是自为的,而不是自在的,真理的证成依赖于交往共识,而不是与客观现实在相符,真理的发展有赖于主体的演绎,而不是建基于“基本现象”。从共识真理论的一系列思想主张及思维方式出发,将建立起民主化师生关系的现实基础,学生的经验将由封闭走向开放,知识教学将由构成走向生成,教学的主观效应将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6.
人类开创自然科学的使命是要尽力了解整个世界的和谐,揭示事物发展的观客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指南。而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自然科学体系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更进一步讲,科学家们在向全世界宣布科学真理的同时,已经毫无保留地把自然的美奉献给了人类。因此,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提倡审美化是对继承和学习自然科学真理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并能欣赏与创造美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把西方文论史看作由对立统一的矛盾构成,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的历史。因此,对文学的否定观,也是文论史的有构组成部分。本论文认为,西方文论史上,存在着一种反文学的思想倾向,它以理性为出发点,否定文学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认为文学败坏道德,主张取消文学。这种思想倾向,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它是古希腊从神话文化向哲学文化、从艺术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理性的过分强调而导致对以感性为体现的文学的排斥。它潜含着人类思想发展中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是以理性把握世界时简单化和模式化的极端表现。它的失误在于把文学归于简单的认识和模仿,忽视了文学丰富复杂的感性特征,忽视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审美主体作用,也忽视了文学在作用于社会时以审美为中心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8.
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演变有两个趋向:从研究真理的性质到研究真理的接受标准(条件);从关注效用到关注人类幸福。肯定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主张对话和交流是探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值得借鉴。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主张主观真理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理论的贫困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理论的贫困与超越郝志军西北师大教科所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人类理性不创造真理,真理蕴藏在绝对的永恒的理性深处。它只能发现真理。但是直到现在它所发现的真理是不完备的、不充分的,因而是矛盾的。” ̄①教育理论作为人类理性的沧海之一粟,以独立的...  相似文献   

10.
一、对真理与价值关系认识的历史回顾真、善、美的统一,从古至今都是理论家们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是评价人们举止言行的最高标准。如何理解和实现三者的统一?对此是有很多争论的。本文只想从三者中抽取真与善的问题,谈谈一些看法。什么是真?一般人认为真就是真理。其实这是不确  相似文献   

11.
关于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目前仍有分歧。对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的理由是“真理只能存在于理性认识之中”,还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或外部联系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就无真与假、正确与错误可言”,且进一步指出“提出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的问题,本身就割裂了感性与理性的内在联系,对感性认识性认识作了抽象、纯粹的理解。”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态度的理由是“对象和认识一致。”①我赞成后者的观点。但我以为仅从“对象和认识一致”上找根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  相似文献   

12.
伊曼努尔·康德活动于十八世纪。当时德国正处于封建统治时期,政治上是国王的王权专制,思想上是教会的宗教专制,然而,整个欧洲大地已经燃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烈火,时代呼唤着一代巨人,巨人走向历史的前沿。康德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他反对愚味,主张科学;反对专制,主张自由;反对宗教,崇尚真理。理性的召唤,使他挺身而出,无所畏惧,甚至公开责备宗教教义。专制的淫威,议会的警告,使他被迫做出不得再谈论教义的保证,在理性和现实之间保持平衡。翻开人类理性的画卷,如果说康德开辟了哲学的一个新时代,那么可以说他的时空观和范畴论更是独辟蹊径。这里分别将康德的时空观和范畴论中的核心部分,即先天感性形式和先天知性范畴如何由主观性转化为客观性的理论做些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3.
马赫是一个最彻底的诡辩论者,他把对人类的廖误和各种”荒唐的梦”(如相信牛鬼蛇神等等)的科学历史的和心理学的研究同真理和“荒唐”在认识论上的区别混淆起来了。(第138页) 马赫把理论和实践分割开来,把实践标准从认识论中排斥出去,其目的是要抹煞真理和谬误的区分。他认为把真理和谬误对立起来,这“从实践的观点看来是有意义的,从科学的观点看来却是毫无意义的”(转引自第138页)。他举例说:一支铅笔在空气中看,它是直的,把它的一半倾斜地插在水里,它是弯的。一般人认为前者是真  相似文献   

14.
真理的问题之所以是哲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因为它作为人类存在状态的理论展现,始终肩负着人类自由导航的重要使命。马克思所讲的真理正是以实践为基础,追求“真实”的境界,不再流于单纯理论上的虚幻,使哲学之真表现为动态的、历史的现实,从而把人重新带回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确证了哲学之真的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真实”地把握了人的本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它的最高层次,趣味教育是它的第二层次,感性教育是它的最基本层次。从根本上说,美育就是人对感性地显现着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发扬。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诸育相比,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既反对感性、直觉的泛滥,也反对理性的极度扩张,寻求的是感性与理性在不断提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相似文献   

18.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现象通过感觉就能感到,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割裂感性与理性的联系会陷入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真理是什么?     
真理是什么的问题,看来早已解决,不成问题,其实不然。近几年来,在有关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这样一种观点:真理是指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相符关系,属于关系范畴。例如,有人指出:“真理在本质上只是一个关系范畴。真理论,就是以人的认识作为对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具再现历史史实进行物证法教学,易于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关于物证法教学的提出物证法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教育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它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基点,符合人类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任何教学,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就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