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作品用笔最多的正面人物是圣子式的“英雄”史天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圣徒型的人物”,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品行端正、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但也有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他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或一种观念的体现或化身,这一形象对丰富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魏之际,人才辈出,但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却屈指可数。在士大夫对英雄人物的评论中,只有曹操、刘备、孙策与孙权等被称为“英雄”,但通过这些评论,我们却可以触模和感受到当时士大夫强烈的英雄情结,其具体表现为对英雄人物的广泛评论和深切渴望。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一向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本文依据黑格尔的“情境说”,将希斯克利夫放在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中进行动态的考察,并认为,希斯克利夫固然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他的复仇从根本上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在整个复仇过程中,他还显示出高贵性和坚定性等古希腊悲剧英雄所具有的英雄品质,正是这种合理性和英雄品质使希斯克利夫这个人物形象焕发出特殊的光彩,赋予他深长隽永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大陆建国初期的红色经典和港台的武侠小说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民族思维特质的影响。本文试图论述这两种类型英雄叙事中人物塑造方面的相通之处及其文化同质同构性,即对人物性格的“锥形化”处理方式,以及这种处理方式所带来的英雄人物性格配置结构格局中的“点阵模式”。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塑造了著名的“准则英雄”来对抗一个“异我”,传统价值观丧失,混乱不堪的世界。评论家大多认为“准则英雄”体现了坚强,无畏,充满勇气等性格特点。但实际上,海明威式英雄的共性并非性格特点,而是相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的遭遇使他们意识到生存的荒谬和虚无,但他们坚信“要在重压之下保持优雅风度”为基准的律令,不屈不挠地和虚无作斗争,寻找人生的坐标和意义。文章通过对海明威四部长篇小说的文本分析,力求证实“准则英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揭示“准则英雄”的抗争对现代人生存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说“小”     
“小”,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又经常使用的字,但仔细探究一下,也有不少的可说之处。首先,“小”这个字,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它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看下面甲骨文中的“小”这个字,好像是三个细小的点,是不是古人就用这些小的点来表示“小”呢?不完全如此,在《说  相似文献   

7.
永远的朋友     
“宝宝不哭!乖乖!抱抱!”这是一个朋友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会扑到他的怀里。  相似文献   

8.
"三突出"是"文革"时期在总结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它的提出和形成与江青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文艺作品要塑造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文艺作品不仅要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而且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强调:应围绕阶级斗争的主线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都要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完全把文艺创作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实际上宣传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学主张,而提出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0.
杨开秀 《课外阅读》2011,(6):246-246
我们学校有一位教师,可以说集各种荣誉于一身,领导欣赏他,同事佩服他,本学年学校领导安排我和他教一个班(六年级),他是班主任,我是副班主任,他教语文,我教数学,我感到荣幸之极,俗话说,和“英雄”站在一起,自己也“英雄”了,和“优秀”教师在一起,自己也“优秀”了,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态踏上了和他教一个班的旅程。  相似文献   

11.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邱石 《教育艺术》2006,(11):35-35,34
王海曾经被众多媒体冠以“打假英雄”的美名。自从1995年3月25日,22岁的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二楼开始他的“打假”生涯之后,“王海现象”迅速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王海一夜之间成了名人,“打假,索赔”也在一瞬间成为流行词汇。但许多人没有想到,被媒体炒红的“打假英雄”王海,后来会被炒黑炒糊,甚至被炒成“黑吃黑”的市井无赖。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谈到历史发展悲剧性时说过一段极为精彩的话:“一个伟大的人会是有罪的——他承担得起伟大的冲突,因此基督放弃了他的生命个性。牺牲了自我,但是他的事业,由他首创的事业,却永存下来了。”正是悲剧悲壮和伟大伟岸的交织,才成就了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伟大不在于职位的高低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是否牺牲了有限的自我完成了无限的事业。按照这个理解,雷锋恰恰就是黑格尔意义上的伟大英雄。  相似文献   

14.
乐只竹子 《家长》2010,(10):24-25
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认识了一名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英姿和壮举成为中国的骄傲,更成为全球华人学习的榜样。其实,航天英雄杨利伟是从一个普通人成长起来的,他的亲人也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正是少年时期亲人对他的教育,为他日后成为航天英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著名蒙古族作家苏赫巴鲁,在他近40年写作生涯中,根札民族历史的厚土,运用各种体裁形式,调动丰富的民族文化积累,塑造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马背上民族的系列传奇式英雄人物。其代表作《大漠神雕》等系列作品获首届“世界蒙古文学作家大会”颁发的“成吉思汗虎头令牌”国际特别奖。本文就其文学作品中以写英雄人物为题材来高唱英雄赞歌,用以展现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人物高尚品格方面,从思想内涵到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高中生的心目中,主流英雄逐渐式微,美国大片中拯救地球的“超人”等电影形象几乎成了高中生第一个能想到的英雄人物。这与整个社会的商业化、娱乐化、多元化导向不无关系,而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构建学生人生信仰和国家认同的主阵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树立系统的“英雄教育”,提供能够引发学生深刻共鸣的英雄形象,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辛苦的老师们和更辛苦的学生们,本刊编辑部全体员工向你们拜年啦! 新年来临,本想仅止于给千千万万读者朋友道喜说贺。但却,但却万万千千没想到,我们竟对这“道”“说”不能自禁地质疑起来,觉得历史教育倘无“新”意,这新年也将变得不值得道说。  相似文献   

18.
李晔 《神州学人》2005,(6):44-45
曾经在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沃特·迪斯尼是一个传奇,他是20世纪的英雄人物。……论及对百万美国人心灵、思想和情感的触动,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当我们一家人在佛罗里达的“迪斯尼世界”进行了一个星期的畅游之后,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种心灵的触动……  相似文献   

19.
“说”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在上古也是一个高频字。但是,上古“说”的用法极为复杂,除了“谈说”“喜悦”等义外,还有“游说”“止息”“解脱”等义。在字形上,也常和“悦”“脱”“税”等字混杂。  相似文献   

20.
王力成,一位年逾七旬的律师,将王立军的成功之路归结为“王立军现象”。在他看来,王立军最后发展列出走领事馆一幕,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系统总是需要出现一个英雄,于是,没有英雄的时候,便托出一个英雄,最终,英雄无法控制自己。“他原来就是个普通人,就是做了一个警察应该干的事。”王力成说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