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论是土司制的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初,发生在康区的“川边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外国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藏区内部分裂势力的抬头,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川边改土归流的决心;而晚清政府对康区多年的经营及其所积累的统治经验则为川边改土归流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土司制的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初,发生在康区的“川边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外国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藏区内部分裂势力的抬头,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川边改土归流的决心;而晚清政府对康区多年的经营及其所积累的统治经验则为川边改土归流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国内对改土归流以及苗族迁徙的研究卷帙浩繁,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各种通史和其他研究资料中,缺乏对改土归流与苗族迁徙之间关系的系统论述。本文主要是从苗族迁徙、改土归流以及改土归流对苗族迁徙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改土归流对苗族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代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推动了西南边疆当代和后代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本文从改土归流的背景和弊端出发,着重论述了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对云南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康地区改土归流进程是西藏近代史上的重要一环,对于该地区改土归流前后的社会情状的梳理,有助于了解西康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该地区改土归流前后的社会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6.
“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朝雍正元年以前涉及纳西族的文字中,都把纳西民族记载成尚武好勇的民族精神,但是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之后的一些史料中记载纳西人"性柔弱"、"生性懦弱"等。本文通过"改土归流"对纳西族社会的影响,来探析"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的影响,认为"改土归流"使纳西族民族的尚武精神从感性阶段发展到了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高崖祖庙成为遵义地区一大新造的宗教圣地。该庙圣地新造始于播州改土归流,成于战后休养生息,固于补修庙貌、清整庙产。改土归流、设府置县后,每经历一次战乱,高崖祖庙就会重复一次圣地新造流程。正是在屡次循环、逐次叠加、持续强化的作用下,高崖祖庙在终清之世三百多年间长期作为川主神的朝拜圣地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一种特殊制度。本文在探讨土司制度的形成、演变和消亡的同时,着重研究了明代在铜仁的改土归流,并强调了这次在铜仁的改土归流应是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先河。同时,还阐述了改土归流的意义和影响,肯定了它对贵州社会的稳定、生产的进步、产业的调整、商贾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兴起等等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一种特殊制度。本文在探讨土司制度的形成、演变和消亡的同时,着重研究了明代在铜仁的改土归流,并强调了这次在铜仁的改土归流应是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先河。同时,还阐述了改土归流的意义和影响,肯定了它对贵州社会的稳定、生产的进步、产业的调整、商贾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兴起等等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川边藏区社会制度相当落后,20世纪初期,赵尔丰在川边力行“改土归流”,设立关外学务局,“兴学破其愚”,创办各级各类学校二百多所,普及了化,传播了明,不仅推动了川边藏区近代教育的兴起,而且对川边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代湘西"改土归流"是学术界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制度及历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里从现存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地区方志中的几篇筑城记入手,讨论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圈的形成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筑城活动不仅能够起到防御作用,更重要的是起着区分及教化人群的作用,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对于城内居民的身份、生活基础和民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改革。从政治上讲,改土归流政策是成功的;从经济和文化方面讲,改土归流政策对西南各民族的影响又是不一致的。对纳西族而言,改土归流政策促进了其政治上的发展和进步,而在经济文化方面,中原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传播与纳西族的自然观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最终是儒家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综合评估儒学思想对纳西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其负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新疆哈密地区围绕王制的改土归流问题不断涌现,哈密地区成为新疆变乱的多发地,先有光绪三十三年的吐尔巴克-和家米雅斯起义,又有民国元年的铁木耳起义,再有民国十九年的金树仁改土归流以及之后的哈密事变,这些事件均围绕反对哈密王的专制统治和改土归流等问题发生、发展及变化,因而理清这一时期哈密地区的改土归流问题的来龙去脉,对客观分析和认识民国新疆社会频繁动荡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改土归流研究的文献已浩如烟海。以滇东北地区为例,对这一区域的改土归流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可看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清朝的改土归流完全没有涉及到地处“江外”的南甸宣抚司。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对南甸宣抚司采取了渐进的改土归流,最终也没能彻底章除土司制度。但是民国政府对南甸宣抚司采取的一些改土归流举措,动摇和削弱了这一制度,这是毋庸置疑的。新型管理机构或共同或单独行使了过去南甸宣抚司独揽的权力,国家统一行政建制也逐步取代了自成体系的土司制度。这也为建国初期民主改革彻底解决南甸宣抚司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土司制度是实行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时代发生巨变的民国时期,土司制度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司的许多权力已经被新型管理机构所行使,许多的单个土司都丧失了原来的权力、地位和威望,而成为新型政治体制中的官吏。可以说,民国时期甘肃土司的改土归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依附权力实体的土司群的存在。依靠权力实体的保护,苟延残喘,使甘肃的改土归流又大打折扣。总之,民国时期甘肃的改土归流成效较大,并为解放初期甘肃改土归流的彻底完成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滇西土司制度变化探究——以南甸土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直到中华民国建立,滇西土司制度仍保存完整。民国政府对这一制度采取了渐进的改土归流措施,但它最终没能彻底革除土司制度。不可否认的是,民国政府对滇西土司采取的一些改土归流举措,动摇、瓦解了这一制度。土司的许多权力被新型管理机构或共同或单独行使,土司制度也逐步向国家统一行政建制过渡。这为解放初期滇西改土归流的彻底完成准备了条件,也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06年,赵尔丰任职川滇边务大臣,治理川滇边地。他的治边思想以农垦、兴学、设官、练兵、通商、开矿"六要事"为核心;主张加强边务大臣权力;边地继续推行改土归流,设置西康省;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边地实业和交通运输业。在赵尔丰担任川滇边务大臣期间,边地各项事业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雍正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改变了这一地区闭塞、落后的社会形态。改土归流主帅鄂尔泰在西南地区改流中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策略对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代施州卫的设立与汉族、土家族的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而今论及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发展,莫不一言以蔽之日,清朝在鄂西地方改土归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实,探本求源,清朝之所以能在这万山丛中改土归流设立府县,进行直接治理,是因为明朝设立施州卫,从发达地区派遣了大量的永久性移民进山,促进了鄂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汉族与土家两族的民族融合,清朝改土归流才有实现的可能。故本文拟就施州卫设立后的历史作用作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