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情境适应性课堂教学评价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克服了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去背景化、去时间化、去个性化和去整体化现象,彰显了评价的境遇性与真实性、及时性与连续性、个体性与整体性。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迁移类型的不同,教学情境可分为全开放性、半开放性和非开放性教学情境,而不同的教学情境需要不同的评价方式,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也相应地可以分为非开放性、半开放性和全开放性情境适应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情境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群体范围内的个体去个性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内容。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情境中去个性化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对这种新兴现象存在的理论基础很少有述及。其实,在精神分析的弗洛姆到人本主义的罗洛梅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体系中,都从人格角度对去个性化的原因进行过探讨,文章试图整合两位心理学家的思想,从理论角度去思考网络去个性化的人格动力  相似文献   

4.
当前,数学情境教学存在教学导入情境过多,教学冗长;情境与知识关联度低,教学低效或无效;狭义理解情境,认为只有生活情境;教学没有"去情境化",数学生成不足等"失度"现象.而数学情境的"适度"构建需要经历快速有效的情境导入、以数学深化为中心的"去情境化"、以知识迁移为主的再情境化三个环节.教师需要厘清情境教学理论依据,广义...  相似文献   

5.
问题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常用的情境教学法,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托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满足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对具体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要以学生的个体实际为切入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巩固学生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和谐欢愉的学习氛围中,更易于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很多教师从实际生活中提取一些景物、画面、实物(或模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从中提取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由于一些情境"创"不得法,"设"不得要领,经常出现"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使得学生往往纠缠于"数学"之外的问题,对此很值得我们去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本"在何处、"根"在何方。  相似文献   

7.
正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笔者认为,基于情境理论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学习。现结合《24时记时法》具体谈一谈。一、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相似文献   

8.
"体验"和"个性化行为"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组织学生"体验"和"个性化行为"的重要策略,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常规举措。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都注重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攀登台阶。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成为学生难忘的、生命历程的一部  相似文献   

9.
情境创设是个老话题,很多教师能够对教学情境有一定的理解,并能举出几个成功的教学情境的事例,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仍有教师在创设着"伪情境"。现列举几种常见的"伪情境"现象,与大家商榷。一、巧伪趋利——"伪"在情境生搬硬套案例1:["牵强附会式"的伪情境]搭配问题。整堂课教师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创设了多个情境。1.课前谈话,喜欢去公园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得体、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是"情"与"境"的统一,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和氛围,以形象为主体,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QQ体"、"淘宝体"、"非诚体"等各种所谓的流行体不断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为传播,影响我们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模因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为我们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体"作为语言形式在人际不断被模仿复制传播,是一种活跃的语言模因。在"××体"形成、变异并传播的生命周期中,其传播类型发生变化,且社会实践始终与其密不可分,为其提供诱因,动力以及语义理解时的语境,反之"××体"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反映了其宿主的需求和情感,也影响人们的话语模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信息恐慌"现象接连发生,给社会公共秩序和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挑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信息泛滥,公众知识素养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及"无归责性"以及"网络信息恐慌"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隐患等给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监管和引导工作增添了难度。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工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体系,提高公众的知识素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监管机制,明确网络传播的相关责任机制、加强网络传播队伍建设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的占座行为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学校只看到了这种行为加重了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均,其实它还在心理和社会行为,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党的十八大会议后,在公民思想素质建设方面加大了关注的力度,因此只有人的思想得到改善才能从根源上缓解占座行为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负面现象不可避免地有着一定的存在空间,其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着较强的"冲击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理想信念的树立与历史使命的担当。文章立足大学生认知特点,分析社会负面现象的消极影响,从而探寻减少和避免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法律素质产生消极影响的积极方法。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律引领下的网络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网络事件层出不穷。曾经的“艳照门”事件不仅在娱乐界、更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各界人上纷纷从各自的领域解读此事。但是,关注最多的还是对“网络伦理”、“网络文明”的思考。事实上,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现实社会所适用的一切伦理道德在网络社会基本都能找到位置。但是,由于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网络伦理的建设和完善更多地需要网络使用者的自律,并相应地结合一定的他律机制。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消极影响,本文特指对学生造成负面效应的教师影响,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把学生引向健康发展的反面。教师的消极影响主要来自偏误的认知、不良的情绪和态度、不当的言语、不当的行为。这些消极影响除了一些直接伤害学生健康之外,其余往往可能经过若干中间环节如心理暗示、情绪感染、心理惩罚、标签预言、观察学习等对学生发生负面作用。要防范教师的消极影响,就需要加强教师管理工作,实行教师问责制;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自身强化教育学意向,从源头上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7.
诚信包含诚和信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诚者,待人诚实,处世真实;信者,讲信用,守承诺,重信誉。诚信者,诚实而守信也。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提倡。《论语》中对如何使"天下有道"提出了要求,在它的诚信的教育背后隐含的就是"诚信"的缺失。文章分析了《论语》诚信思想的特色,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诚信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18.
对“各得其所”的内涵和要求要做具体的分析,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各得其所”是指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又未充分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和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问题。理顺收入分配、提供公平机会、提升公共服务、通畅利益表达,是“各得其所”实现的机制保证。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品质、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团结协作、择业交友、网络生活、家庭贫困、心理健康等新问题。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新问题、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个人实际和社会实际,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性”原则,打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取得教育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