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阶段特征】 政治: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北约和华约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它的发展过程大抵分为如下阶段:两种经济体系对峙为特征的战时向冷战的过渡性格局;两大阵营解体后,美苏争霸,三个世界形成,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开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向多元化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在国际经济格局发展的影响下,成为当代一大经济趋势。它的发展演变同世界经济格局一样也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一、阶段特征分析 政治上: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对立演变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和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紧张的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  相似文献   

4.
两极格局是指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中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后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格局。笔者对战后两极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历着“二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呈现出复杂性和多维性,“单极”“两极”“多极”等已难以全面概括或反映当前世界格局的现状,世界格局日益呈现出多维、立体、复合的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6.
张伟 《中学生阅读》2010,(1):100-101
本专题主要讲述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瓦解和在此过程中的国际关系变化。在学习中,应重点掌握两极格局的演变,了解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必然联系,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消长、国际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志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世界多极化:一种历史趋势 二战结束后,以雅尔塔体系为标志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但从60年代起,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系列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两大阵营内部一些国家不满于超级大国的控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倾向,阵营内部出现裂痕乃至公开的冲突.此刻,已催生了世界多极化的萌芽.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宣告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跃然而出.1997年4月,中俄两国首脑发表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欧洲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都主张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和加强区域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多极化遂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二战结束后.确立了以关苏两极格局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冷战对峙局面出现,资本主义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并相继改革.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将这一时期世界史和中国史结合起来.便于完整而清楚地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也便于从世界史的高度把握中国史?  相似文献   

9.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了直接碰撞 ,并导致两国的斗争日益激烈。杜鲁门主义和两大阵营的理论不仅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也标志着美苏两国对世界政治的两极看法正式确立。马歇尔计划则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但两极格局是既不对称也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10.
~~签订密约,同意外蒙古独立,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等。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自近代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成为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战”后,美苏两国因实力大增而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国际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关系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雅尔塔体系下隐藏着诸多矛盾。主要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  相似文献   

11.
从巴洛夫到福斯特--世界职业教育主导思想转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巴洛夫与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代表了战后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种不同思路.通过对二者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了职业教育主导思想的转向对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职教政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现状,提出应结合我国国情批判地吸收两种思想的合理内核,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论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由对当今形势的基本认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定位、中国外交目标及外交政策与策略等方面组成。其中包括邓小平对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外交主要任务的阐述;针对中国外交而提出的外交政策和策略。这四个方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使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国际社会,此后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能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九·一八”事件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抗日战争.战争初期,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采取漠视态度,中国处于孤立抗日的境地.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抗战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逐渐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战时和战后的需要,美国将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作为自己的一项亚洲政策,不断地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国际学生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影响着我国国际学生教育市场的发展。文章在总结我国国际学生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国外成本分担政策的基础上,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系统阐述国际学生教育产品性质随生命周期而改变的特征。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目前我国国际学生教育尚处于成长期,由于国际学生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国际学生教育应采用政府为主、家庭为辅的二元化分担方式。进入成熟期,国际学生教育产品的属性以私人产品为主,宜采用家庭为主、政府监控的多元化分担方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西方史学发生过两次转变,一次是从传统史学转向新史学,另一次是叙述史学的复兴,形成今天传统史学、新史学和新新史学"三足鼎立"的格局,这种状况对战后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图分析"自下而上的"西方教育史学发展的国际史学背景,并从比较教育史视角述评战后西方主要国家自下而上的教育史学.  相似文献   

16.
从殖民地时期、二战后,20世纪90年代以及"9·11"后四个时期的美国国际教育历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美国的国际教育在其研究领域、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兼有多重身份,且美国国际教育在其国际定位、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实施机构和管理与投资拨款等五个方面都有着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培养世界意识的初创阶段、在争议中前行的稳步发展阶段和强调全球素养培养的深入阶段。其发展呈现出始终服务于国家利益,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等特征。这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即需要加强重视国际理解素养培养的力度,建立完备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体系,扩大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研究主体和制定主体,注重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8.
美日同盟对二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与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战后中美关系长期对立,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由于形势的变化,积极主动地改变对华政策,缓和矛盾,接近中国,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僵局,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时期的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们应该加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教育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中国正从教育大国逐渐走向教育强国,足见其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好的、正确的。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状况,从泰国华人的视角,对中国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探讨了中国在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得出结论:中国素质教育要有全局的考虑,要适应中国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对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品德修养教育给以同等重视,中国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且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