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犯罪构成理论被学者们誉为刑法学王冠上的宝石.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问题也日益彰显出来.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进行一些局部的调适和修正.  相似文献   

2.
本从犯罪构成的由来出发,阐述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分析了其俣理性和存在的问题性和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探讨了我国引入“期待可地能”理论的司法价值,旨在为完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从而推动我国的法律建设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3.
曹剑锋 《考试周刊》2010,(51):240-241
本文探讨了我国犯罪论体系存在的一些症结性问题,并为完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4.
罚后安抚策略是一种基于师生相互理解的惩罚性教育策略。它既是理解教育思想的具体化,也是操作性较强的理解教育方法,具有理解性、教育性、激励性等主要特征,其实施需遵循惩罚与奖励相结合、惩罚与说理相结合、惩罚与尊重相结合、惩罚与安抚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2006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对重大责任事故罪进行了重大修改.该罪犯罪主体是一切参与到生产、作业中的人员,犯罪客体是生产、作业中的公共安全,犯罪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或者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是对具体生产、作业领域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惩罚之一.  相似文献   

6.
滥用职权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公民的人力权利、财产权利、公共财产安全,是复杂客体;其客观方面是存在滥用职权行为,且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大损失;其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主观方面是故意。  相似文献   

7.
对传统黎族惩罚机制中惩罚权执行者、惩罚方式措施、惩罚程序、价值构成进行系统梳理。建议在坚持法文化多元性理念下,吸收和保存传统黎族社会惩罚机制中和谐成分,且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视野下,通过对传统黎族社会惩罚机制中野蛮性因素改造,最大程度维护黎族人民利益和内部稳定。在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政府与民间找到某种平衡,克服双方各自不足,互为补充,确保社会规范体系完整和效力,实现传统黎族社会习惯法的现代化转型,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选取武汉四所高校33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性心理健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研究了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性心理健康的关系。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其性心理健康相关;其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干涉和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性心理健康的水平存在相关;多元回归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有负向预测作用;而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由此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育惩罚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惩罚方式的失当导致惩罚具有暴力性。增强教育惩罚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就是规避暴力性,回归教育性。其常规策略就是为罚立“约”。  相似文献   

10.
彼得斯认为惩罚有三个标准:一是有意地施以痛苦;二是由处于权威者施以;三是惩罚必须是受罚者因破坏规则而接受的后果。他强调,惩罚的“正当性”主要在于维持正常的教育和教学秩序;惩罚应体现平等性;惩罚形式应当体现适当性;惩罚应当慎用。其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教育中的惩罚与社会中的惩罚有着根本的区别;惩罚是维护教学秩序和学校纪律必不可少的措施;学校教育中的惩罚造成的“痛苦”应当是非肉体痛苦;学校教育中应当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手段。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罚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惩罚方式的失当导致惩罚具有暴力性。增强教育惩罚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就是规避暴力性,回归教育性。其常规策略就是为罚立“约”。立约必须坚持以下四条原则:主体权利平等原则、内容可理解性原则、主体自尊第一原则、方式可选择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惩罚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与不良行为的矫正程序,但由于近年来社会思潮朝着重视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以及惩罚本身存在的误用与滥用的问题,惩罚的研究与使用受到冷落与忽视.教育中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与运用惩罚,加强对惩罚的作用机制、效果与有效的惩罚方式的研究,促进惩罚应用的科学化,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3.
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构成体系是近年来刑法学犯罪论部分研究的基准与核心 ,被视为罪刑法定主义客观、具体的再现。本文从犯罪构成理论出发 ,从构成要件和要素 ,对刑罚权的制约等方面对犯罪构成体系学说和犯罪构成理论作了一些比较和考察 ,反思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大陆法系犯罪体系学说的合理精神 ,探讨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4.
自倡导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严禁体罚以来,人们谈"罚"色变。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其在教育中有自己的作用。惩罚教育的实质是为唤起学生的羞愧感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重塑规范的神圣性,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理解羞愧感与惩罚教育的关系,如何运用羞愧感以实施惩罚教育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肉体与灵魂? 对于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无须探讨的问题.因为惩罚指涉的对象无疑是学生,是给学生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也即"惩罚首先包含有意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施加痛苦的意思"[1]很明显,对学生施加痛苦无非就是给其肉体或者灵魂(精神)制造痛苦.这样看来,惩罚实质是把学生的"肉体与灵魂"作为其运作的对象.而在"肉体与灵魂"两者之中,把肉体作为惩罚的运作对象既具有历史的悠久性,也在现实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拓宽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从如何正确运用惩罚、怎样的惩罚才是合理的、适度的等,上升为讨论实行惩罚后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惩罚的认同如何。通过研究实行教育惩罚后的实效性与学生认同感,并通过资料的收集和问卷调查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结果发现在学校现有的惩罚处理中,越是严厉的惩罚,再犯的比例就越低,效果越好,教育惩罚的实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学生也能认识到这点,但是让学生对具体的违纪行为作惩罚处理的判断时,他们认为合适的惩罚与已有的惩罚相比都有偏轻的倾向,需要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惩罚的宣传。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修订学生管理规定时,不仅要进行调查研究,而且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通过定量的分析,充实完善惩罚措施。  相似文献   

17.
拓宽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从如何正确运用惩罚、怎样的惩罚才是合理的、适度的等,上升为讨论实行惩罚后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惩罚的认同如何.通过研究实行教育惩罚后的实效性与学生认同感,并通过资料的收集和问卷调查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结果发现在学校现有的惩罚处理中,越是严厉的惩罚,再犯的比例就越低,效果越好,教育惩罚的实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学生也能认识到这点,但是让学生对具体的违纪行为作惩罚处理的判断时.他们认为合适的惩罚与已有的惩罚相比都有偏轻的倾向,需要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惩罚的宣传.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修订"学生管理规定"时,不仅要进行"调查研究",而且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通过定量的分析,充实完善惩罚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来永国  张辉 《现代教育科学》2006,(5):108-109,83
教育惩罚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惩罚方式的失当导致惩罚具有暴力性。增强教育惩罚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就是规避暴力性,回归教育性。其常规策略就是为罚立“约”。立约必须坚持以下四条原则:主体权利平等原则、内容可理解性原则、主体自尊第一原则、方式可选择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和法学理论对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深入研究,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学理界和司法界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诟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构成要件的内涵界定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教师心理惩罚现象是当前中小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与体罚相比更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教师心理惩罚的主要表现有暴力的语言、忽视与畸形重视、孤立与排斥等方面,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性格发展与学业成绩、降低学生自我效能感以及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未来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心理惩罚的现状以及原因探讨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其预防和干预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