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岑参诗歌尚巧主景的特点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已有体现。其早期诗歌中表现出的归隐之念只是诗人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3.
周颖怡 《文教资料》2013,(36):16-18
细读徐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诗歌,在审视徐迟诗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徐迟不同时期的诗作在“诗歌的现实品格”、“诗歌的核心元素”、“诗歌的修辞美”、“诗歌的忧伤基调”方面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共性,感受徐迟诗歌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人格、情感倾向和理想志趣.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 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 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范凤翼论诗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认为诗人的德行与创作态度决定诗歌的品质.在此基础上,范氏又提出了诗歌的功能论:主张诗歌应有关风化、抒写性情、反映现实、令诗人青史留名.对待前人诗歌遗产,范氏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认为应该取法<诗经>、古乐府诗、五七言古体、唐诗、明代前后七子,而摒弃宋调.理由有三:古诗雅正;古诗有法度;诗歌应具备可读性.范氏复古非食古不化,而是借筏渡河,自成一家.范氏主张诗风自然,所谓自然乃指诗歌风格与诗人性情吻合,而非语言之流畅.范凤翼诗歌在继承七子的基础上力图创新.其诗歌各体兼善,多以前代各种诗体的经典作家或作品为效法的对象.乐府诗秉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抒写时事,语言刻意模仿古乐府诗,较为生硬.五古有意追求汉魏诗的古朴,某些作品颇具陈思风神,然亦有不少作品带有宋诗特征.七古以唐代诗人为圭臬,但又不主一家,取法李白、杜甫较多.五律极少表现政治主题,多诗酒风流、游览登临之作;诗风较为单一,追求古朴、清远玄淡.七律多效法杜甫,注意字句的锻炼,追求构思的深折.五绝数量较少,风格以古朴为主.七绝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范凤翼的诗论与诗歌创作从文学史的高度看,显得创新不足,但其文学活动却为南通范氏家族开创了一个传统,造就了一个诗文世家,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其诗歌中有深刻的宗教内蕴,尤其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影响深刻.<寂寞>、<乐园鸟>等诗歌中明显地体现出了其对生命本真意义的追寻及体悟.  相似文献   

7.
随奥斯丁写作生涯的发展,其小说中逐渐出现一种浪漫主义的转型,这在<劝导>中体现尤为明显:它不仅重申了情感和个人主义的重要性,还展示了浪漫主义诗歌对作者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体现思想情感的高级思维活动,作文受制于人的认知发展的制约。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阶段性体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不同,连续性又让认知水平前后互为基础的继承发展。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制约着作文在某一年龄阶段的水平发展;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又在年龄增长中不  相似文献   

9.
自19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叙事性特征日盛。立足于中国新诗史,对比现代诗歌与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特征,指出叙事在当代诗歌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探索途径,使当代诗歌表现出日常生活化、情感隐蔽化、对象小不点化等特征。对当代诗歌的叙事性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对中国诗坛做一次阶段性的总结与前瞻性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与心灵感应产物的体现。在绝大部分诗作中,诗人通过对其本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整体把握,通过对诗歌意象、形式、韵律的独到描绘和精心构建,把浸润着诗人理想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意境,创下了新诗抒情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1.
约翰·邓恩因天主教背景而受抑,虽求学顺利但难获学位,入仕途无门,婚姻虽然美满,但叛教之痛在其内心留下了终生阴影.他把诗歌作为宣泄其内心情感的工具,将诗歌作为其表达不同心境下不同爱的途径.他人生经历的影响都在其诗歌中有着或显或隐的体现,因此通过对其诗歌的研究也可窥见诗人心灵与思想的变化.邓恩的爱可以分为三种或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和时代烙印,内涵丰富,表达独特,极富魅力.  相似文献   

12.
总观王夫之的诗歌作品,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主线,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思想,是贯穿他的诗作的灵魂.他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明王朝灭亡前的力图振兴、明王朝局势危难时的坚决反抗、明王朝灭亡后的思念眷恋、以及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抵制、对历史上忠臣义士的歌颂与赞美上.  相似文献   

13.
晚唐李商隐善学杜甫的诗歌,且这种学习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突出地体现在义山早期学杜直书社会政治问题的忧国伤时精神以及后期学杜五七律创作。造成这种阶段性的原因,从文学外部的政治因素来看,就是李商隐政治心理的变化所带来的他的学杜忧国伤时精神在强烈程度与表现方式上的变化;从内部的艺术因素来看,一是义山"沉博绝丽"与老杜"沉郁顿挫"之间相通的艺术精神,这是他愿学、善学杜诗的基础;二是两人中后期都致力于近体诗创作的共同倾向,这则是义山中后期侧重在五七律上学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诗歌类型角度考察,梁陈音乐类诗在主题、艺术特征、情感上有其相似性。但是陈代音乐类诗呈现出知音主题回归、家园意识增强,诗歌咏物特征减弱,情感心灵化趋向增强等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陈代文人集团特征、南北文学融合趋势以及文人心态,其后的隋唐代音乐类诗歌强化了这种变化,诗歌情感心灵化越来越普遍。  相似文献   

15.
兼有诗人与剧作家双重身份的易卜生,在其诗歌与剧作中充分体现了诗与剧相结合的特色.首先,其诗歌中戏剧性情节的设置使其诗歌具有诗剧的典型特点;其次,诗人往往通过对戏剧性场景的描绘,展现处在这一时刻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情绪;再次,诗歌中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大量存在显示出诗人对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的深刻洞察;最后,易卜生的许多诗歌常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独语和对话来表现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增强了其诗歌的戏剧性特征.易卜生诗歌中的戏剧性因素赋予了其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也为他后来在戏剧创作中的诗与剧的完美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纵观《参寥子诗集》,其中有许多诗歌在题材和艺术表现上都带有明显的世俗情感,诗歌题材的世俗化倾向表现在怀友、感伤、议政之作三方面;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世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温暖的艺术境界和颜色字的运用两方面。道潜作为一位僧人,具有世俗情感,除了社会因素外,还与其自身的尘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林徽因诗歌受新月诗派的影响,讲究形式的匀整和谐。同时,在诗形方面又有着自己的风格,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三行诗节到十二行诗节在她的诗中都有运用,各种韵式变化使诗歌显得自然流畅。林徽因十分注意诗的节奏,在诗形的建构中,通过字数与句式的变化,求得动态上的平衡。林徽因的诗歌具有妖娆多姿的建筑美,达到诗形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诗行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特色。林徽因对新诗诗形的开拓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创作者的情感累积到一定限度的情绪爆发,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质.在语文教学的四大类问题中,小说和戏剧的情感表达相对隐晦,而且是通过演绎来叙述的,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可以存在异同.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大多是通过作者的亲身感受表达出某种情感需求.读者只有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经历,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深刻意义.诗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抒发的情感是一种共同性的群体感受,并不局限于作者的个人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19.
汉代诗歌具备独特的审美意境。其题材的广阔,描写现实生活的具体而深入,体现了诗歌视野之宏大;其中表现出来的征服世界的民族自豪感与摆脱生命短促的悲哀以及尽可能地掌握自我人生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歌气魄之宏大;其运用宏大的事物与时空概念,让情感在无限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抒发的惯用手法,使诗歌意境变得宏大。汉代诗歌的上述特征,使其具备了宏大之美。  相似文献   

20.
张协与王粲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人诗歌抒发的情感都充斥着忧患凄凉之情,而且还体现在诗歌的意境和词采上.张协的"华净"诗风,主要体现于诗中对景物的描绘.景阳<苦雨>诗最能体现其"巧构形似之言"的特点.结合钟嵘的审美理想和张协诗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笔者认为钟嵘对其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