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主持人语     
<正>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是一位有强烈终极关怀、对生死问题有系统哲学思考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思想的现代大儒。何仁富、汪丽华《唐君毅晚年的死亡准备及其生死超越》一文以唐先生晚年日记为基本材料,通过对唐君毅罹患癌症后的生命行状的梳理、分析和反思,从生死学角度总结概括了唐先生死亡准备中的  相似文献   

2.
钱绪山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晚年重要的弟子,他与王阳明关系密切,一生致力于讲学与整理心学文献,对心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论文着重从现代生死学的角度,来探析生死经验对钱绪山悟道的重大影响,以及他面对亲人死亡的态度所展现出的生死智慧.并由此展示儒家的智慧是通过在世间的磨练而获得解脱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问题是庄子生命伦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生死关怀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儒、释、道三家都为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相对于佛、道二家来说,早期儒学过多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此岸世界,要求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对待人生,而对涉及人类生死的终极关怀问题却未能提出系统的理论解释,从而使之成为儒学的一条软肋.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二程兄弟在借鉴和吸收道家生死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儒家的生死关怀理论,指出人的生死实质上就是气的聚散,有生必有死,因此人们应当平静地对待生死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儒学在这方面的理论缺憾,并对佛教的"生死轮回说"与道教的"长生不老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高校生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问卷,以对待生死的总态度、对待死的态度、对待生的态度、与死亡有关的特殊问题探讨、对生死教育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等6个方面为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重生轻死”的历史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国人,人们较少讨论甚至回避死亡话题;大部分人为死亡所困扰,对死亡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许多学生缺乏对自杀的正确认识;等等。高校学生对生死教育有着较大的需求,在高校开展生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今后应加强对生死教育课程的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生死教育。  相似文献   

7.
“久毕且”(活送灵)是彝民族灵魂学说中最为独特与经典的生死表述,是彝民族对生死哲学的独特解答.“久毕且”老人坦然地面对并接受自己的“死亡”,在神圣与世俗的场域自我定位.文章对“久毕且”文化内涵进行浅析,认为其实质体现为“象征性活着”.  相似文献   

8.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难免一死,但只有直面和,迢越死亡,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综观中西方超越死亡的观念,无论是西方的“灵魂不灭”论,还是中国的“三不朽”观,都给人以最深层次的生命关怀。而庄子哲学更以超脱的智慧让人体味到生死相通的本质,从而能以坦然、平静、豁达的胸襟对待死亡、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0.
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死问题既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注重从道的立场来考察人的生死问题,对生死哲学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刻、独到的阐释,从而把先秦道家的生死哲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在先秦诸子中,以庄子的生死哲学内容最丰富,涉及的问题最多,达到的境界最深。  相似文献   

12.
人以外的生物都只是本能的面对生死,而人却能对生死问题展开意识.生死问题在希腊时期已得到重视,希腊哲学家对生死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影响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构成希腊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生死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生对生死教育还很陌生。从生死教育的提出与发展来看,生死教育与生命教育关系密切。大学生生死教育主要包括面对死亡、临终关怀与哀恸者抚慰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死亡或死后灵魂的看法会对人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哲学多以灵魂不死的假设作为其人生哲学的根本支柱,以引导人类的行为向善,原子论者虽然例外,但其伦理体系并不健全,比较起来,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智慧,它抛开灵魂问题不谈,只关注于此岸世界,把人生价值等同于现世的功业,却同样可以达到“勇者不惧”的人生境界,死亡问题是人生哲学的第二个主题。  相似文献   

15.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人的安身立命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人们对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价值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通过对中国现代生死观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分析 ,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 ,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一份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与死的问题是史铁生小说的总主题。这一主题性思考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死何以消解生之沉重,其逻辑进路是从生的价值虚无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再到历史的无可选择,结论自然是灰色的,即生的艰难与无望只有靠死来消解。二是生何以承担死之虚无,其思考的核心是既然死是命定的,在此之前就必有一个生之过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在过程中,生是实有,死倒是虚无的。要之,先以死消解生的虚无,再以生消解死的虚无,由此开出一条富有坚韧与乐观精神的“过程人生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当代之生死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生是生命和生活两大部分有机的统一体。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 ,它既是儒学的核心 ,更是道家、佛教的主要论题。但是 ,仅仅关注于生命问题 ,乃至把生命视为人生的一切 ,必然走向对人之生活问题的忽视 ,甚至贬仰。现代社会 ,市场经济的运作充分地突显人的个我性 ,人们走向专注感性的生活而不思考生命存在的问题 ,从而形成一系列的现代人生困惑及社会问题。所以 ,应该在充分吸取传统人生哲学资源的基础上 ,发展出把人生问题与死亡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之生死哲学 ,使现代人既重视生活问题亦关心生命问题 ,在生、爱、死的各方面皆趋向一个最佳的状态 ,以获得更好的“生”与“死”之品质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735名大学生生活目标量表和死亡态度问卷的分析表明: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命目标,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本专科学生在生活目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死亡态度上则不存在;文理科学生在生活目标和死亡态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目标和死亡态度上得分均为最高。在教育过程中,需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生命观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