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曹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从曹禺的每部作品都能看出其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契诃夫、易卜生及奥尼尔的剧作。论文从结构、命运和原型的角度来解读《雷雨》的古希腊悲剧血统。  相似文献   

2.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雷雨》,认为是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一次激活,曹禺说《雷雨》是自己的“蛮性遗留”,以及他所描述创作中不由自主的状态,都符合原型理论关于原型及其激活的特征。《雷雨》所蕴涵的杀父娶母的原型既指它的命运主题,又指它独特的形象构架。作为一部经典剧作,《雷雨》不是杀父娶母原型的简单翻版,而是一个变体,经由置换之后,时代意义和审美意义都有所增殖。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的经典之作,研究者大多从"原型批评"、社会学、语言学、美学等角度来分析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原生态(戏剧文本)角度来分析修订版《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还是应该考虑到作品文本实际具体的含义,对作品的理解较为客观,更能贴近曹禺所刻画周朴园、蘩漪、周萍等人物形象的生活逼真感,从而更能贴近领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三十年代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两部剧作。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作者戏剧创作的日趋成熟,也体现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追求和轨迹。本文就此变化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农奴制改革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大雷雨》和《雷雨》都属于悲剧范畴,但二者除了在悲剧结构方面有异有同外,在悲剧冲突和悲剧高潮方面存在较大不同,鲜明地体现出西方古典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一、《雷雨》的内容结构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雷雨》的成功与曹禺先生出色的结构艺术的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吴正毅 《文教资料》2007,(36):26-28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与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和拉辛的《费德尔》一样,讲述了继母爱上继子的乱伦悲剧。从对三部剧作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雷雨》在借鉴西方戏剧技巧的同时,巧妙凸显了中国文化特色,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人物。  相似文献   

8.
周扬 《文教资料》2012,(33):55-56
《雷雨》毋庸置疑是曹禺最杰出的戏剧作品,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它的主题多义性历来众说纷纭,与此相联系的,作品主人公是谁的问题也莫衷一是。本文试图通过作者曹禺对社会现实的个人探索、创作初衷、“雷雨”性格、戏剧文体的客观性要求等方面论证蘩漪作为《雷雨》主人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一、整体把握 《雷雨》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传统篇目,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分析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教参附录了多篇解读《雷雨》的文章,有《作家本人谈《雷雨》》(原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吴建波《伪善者周朴园》,刘艳、刘俊《曹禺剧作《雷雨》解读》等。  相似文献   

10.
曹禺对雷雨意象似乎情有独钟,雷雨意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其代表作《雷雨》中更是高度集中。曹禺利用这一独特意象,多方面展示了雷雨到来之前的特有氛围;从光与声两方面描绘雷雨的强大声势,强化雷雨意象的特征;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写出了雷雨由远及近、由弱到强、渐行渐进的到来过程。追根溯源,《雷雨》中雷雨意象出现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雷雨崇拜,更具体地说是雷崇拜。受古代一系列关于雷雨击杀罪恶之人经验的影响,曹禺在利用雷雨意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表达了剧中人物罪的意识、灵魂的审视和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11.
曹禺以其处女作《雷雨》而展示着生动活泼的人物、激情洋溢的台词、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及悲悯济世的情怀,并奠定了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具有开拓价值的经典地位。可以说,曹禺正是依托剧本演绎中频繁表述的“恋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结”,标识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中蕴藉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12.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13.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嵌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雷雨》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它的主题意蕴深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之一。它通过一家两代人的恩恩怨怨,集中表现了在浓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人的悲剧和由此折射出的社会悲剧,它控诉了带有封建本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表现了对理想的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困惑和向往。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控诉中国的专制家庭和社会的黑暗。将所有人的"雷雨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的惊雷仍在我们耳畔轰鸣,剧中的暴雨仍在我们心底激荡。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使语言个性化和动作化。  相似文献   

17.
戏剧作为跨媒介艺术,按“文本-演出”模式分段创作而成。舞台指示部分以其诞生于剧本创作阶段、改造于舞台演出阶段的特殊地位,成为维系戏剧艺术独立性的关键所在。本文概观并深入论述了舞台指示在曹禺剧中的特殊表现,进一步探讨其作用与历史审度,对研究戏剧作为完整统一的艺术体系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曹禺以巴赫的作为贯穿<雷雨>序幕和尾声的背景音乐,是别有深意和匠心的.但是几乎没有研究者注意到这一音乐语言与文本的深层结构、精神内涵之间的深刻联系.巴赫是"西方音乐之父",其的复调、和声、对位等多种手法的高超运用所营造出的极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相当深刻的思想情感,对曹禺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雷雨>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突出了神秘与救赎的宗教精神.在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的设置上,曹禺犹如一位交响乐指挥,以丰富复杂的复调结构把冲突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9.
繁漪是经典文本《雷雨》中的女性悲剧形象。从文化心理学角度观照,存在主义移植性影响孕育了繁漪“雷雨”特质的性格;封建意识与存在主义思想对人的合力作用产生的悖向性导致繁漪人格变异;存在主义某些观点与繁漪个人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精神特质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中正式出现了艺术本位论,以余上沅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立足艺术本位和戏剧本位两个基本立场,对中国传统戏曲、西方戏剧进行了重新评述,并试图从现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等方面规划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方向。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中艺术本位意识的形成,既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观的影响,也是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审美非功利性的认同从文学领域延伸到戏剧领域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