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以制度建设推动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近几年,国内学界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践路径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应当进行交叉性研究,扩大研究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丰富研究内容;进行关联性研究,实现研究增值.  相似文献   

2.
高校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自觉落实主题教育的新要求,真抓实干,在系统构建、持续推动主题教育的实践路径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文章以广州A高校为例,采用调查法,了解教职工对主题教育活动长效机制构建的认识和期盼,明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长效机制构建的原则,提出高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设想。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首先概述了党的初心与使命,然后分析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接着论述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最后提出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行路径与方法的背景下,研究中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目的是回应现阶段我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的,探索形成适合于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框架逻辑与可行路径。结合中职教育在层次和类型上的特殊性,中职学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理包括四个维度:课程建设实现结构性融合、课堂教学实现过程性融合、实践平台实现功能性融合、机制建设实现长效性融合。针对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学生难学”“教师难教”“项目难找”“创业难成”现实困境,中职学校应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升级师资队伍、打造实践基地、完善支持机制的实践路径,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师范生就业目标功利化、浅层化、窄化等问题,在高校大三年级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的体验式课程教学实验,探讨课程实践成效,并进行讨论,认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可以与高校师范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担当育人使命,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MIT第17任校长莱夫认为,新兴教育技术致使高等教育陷入日益累积的成本麻烦之中,并最终会挑战当前盛行的“住宿制校园模式”.大学不应抵制变革,而应该拥抱变革.MIT必须保证大学的使命和价值植入每一个人的内心,永远“走高端之路”,聚焦“大教育问题”,坚持精英教育,做基础研究领域的“冠军”,塑造未来,为国家和世界服务.  相似文献   

7.
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应从教育原理层面回答“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四个基本理论问题。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只有在理论上明确其哲学理念、教育属性、科学边界、知识路径等核心特征,才能有效指导其实践路径与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理性主义与工具主义相结合的理念逻辑、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属性逻辑、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学逻辑、学科路径与技术路径相结合的知识逻辑。  相似文献   

8.
教育评价方法作为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构件,是实现评价理念和评价目标的“必经之路”。以创新评价方法为突破口,在融合评价(IEE)理论体系基础上,聚焦融合评价的实践应用,挖掘融合评价中关键要素的关联机制及交互逻辑,进一步提出“确定IEE类型、构建证据链、设计融合规则、建立评价基础设施、形成评价结果”的融合评价实现路径,为破“五唯”立新标,助推教育评价改革落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高校深入推进,高校教工党支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构建“融合式党建”高校教工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将党建与教学、科研和师德师风建设深度融合,化初心使命为攻坚克难的自觉行动,增强支部凝聚力、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引领“三全育人”正确方向、科技兴业攻关方向以及立德树人政治方向,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职称制度对贯彻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和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基于“过程-事件”分析范式,发现教师职称评定遵循三重逻辑:“业绩”导向的政策逻辑,“关注日常”导向的实践逻辑,以及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互动生成的独特行为逻辑。政策逻辑表现出“竞演性”特征,为实践逻辑圈定框架,在形塑教师注意力的同时实现“业绩”积累;实践逻辑彰显着教育评价的初心,为政策逻辑作出补充,在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抑制投机取巧。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需要强化日常考核与业绩累积并重的评价导向,探索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指标,创新教师教育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保障基层学校教师职称评审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评定机制,引导学校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双重导向;构建县域教师职称评审的保障机制,畅通监督渠道。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卡嗓子”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外语教育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也是提升外语教材建设资政效能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本质,从中国故事“对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三个维度探析大学英语教材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意蕴和实现路径。基于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打通“外语+”跨学科融合通路的教材内容三级架构和培养学生对外话语能力的“四位一体”闭环路径,希望以此为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与“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新时代大学英语教材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重庆陶研文史》2019,(4):177-181
2019年11月汨上午,重庆育才中学五校区全体教职员工齐聚在江津双福校区,召开重庆市育才中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听见育才的声音”故事分享会。党委书记致辞育才中学党委书记郭华首先对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近阶段的开展情况做了总结,他表示学校党委坚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四项措施贯穿主题教育的全过程。以组织集中学习和严格督促党员自学两种方式,进行主题教育,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根基层,以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等方式密切联系学校教职员工,认真聆听群众心声,广泛收集意见建议,以问题为导向,躬身自省、检身正己,坚持把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全方位推动主题教育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3.
以德为基,将德育融入并融通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德育与“四育”的融合。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厘清德育与“四育”的关系,即“凸显以德启智,开启智慧之源;以德健体,体悟体育真谛;以德化美,德美相得益彰;以德促劳,弘扬劳动精神”的育人逻辑。循此逻辑构建德育融合课程、打造德育融合课堂、培育德育融合师资、赋能德育融合管理、完善德育融合评价,形成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等多维德育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4.
肩负优化“微笑曲线”重要使命的高职教育,在探寻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新路径的进程中,创建总部经济的“基地 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 产学研基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就是凸显高职教育在贯彻落实就业导向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色与优势的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建立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和长效机制,有利于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抓实抓深抓好“关键少数”、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和持续强化全体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等建设内涵,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理论学习机制、促进党建工作并全面融入中心工作的机制、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等建设路径,推动形成高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同特质共生成,探究两者的关联发现: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存在着互构、相融、共强的逻辑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力量之源,其理想信仰支撑形象之核、初心使命铸牢形象之基、伟大斗争彰显形象之美、不负人民哺育形象之根;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标识,凝聚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力量,接续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引领目标,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禀赋,坚定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存在着相融共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文化逻辑;新征程上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要同筑共强,必须要筑牢理想信念“总开关”以奠定基本前提,砥砺初心使命“传家宝”以坚定实干立场,点燃文化自信“新火种”以提供持久涵养,强化政治品格“力量源”以注入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17.
贾斌 《甘肃教育》2021,(4):18-20
文章从产教融合发展的维度出发,基于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新内涵与新标准的研究基础上,论述了“双师型”师资对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对高职“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实践路径开展实证研究,采用协同理论创新研究方法,通过“区园企校”共发展,以师资建设逻辑重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和师资培育实践路径研究三个方面为抓手,从而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跨界培养、协同共建,有效实现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相融合”的“三融合”发展机制模型,并指出加强资源整合和理论研究探索、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加强信息化能力及基础建设等实现路径,以期对建成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破解教育评价难题 探索“融合评价”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教育评价面临的挑战以及评价改革与方法创新的紧迫性,重点剖析了计量评价的本质与“客观”性,同行评议的本质与“主观”性;以基于客观事实的同行评议为基础,提出“融合评价”的新方法, 并对其理论框架和应用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融合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丰富教育评价理论体系、创新实现路径、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助推教育评价改革。  相似文献   

20.
日益高涨的社会需求与动态变化的高等教育环境使现代大学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制衡,迫切需要完善大学社会责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原则。什么是大学社会责任,大学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大学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是三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大学社会责任的履行要以"使命确立-责任共担-机制保障-文化创新"为行动框架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