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专业”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为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探索形成的新型人才培养载体,旨在立足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重构专业课程学习体系,推进专业与产业发展的“耦合”与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微专业”建设前沿进展,提出“微专业”建设的理路和要件,并通过“区块链”微专业建设案例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微专业”建设路径选择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加速进行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迫使我国工程教育发生变革以适应 新挑战,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应运而生。传统工科在专业设置的契合性、人才质量标准的针对性、专业 建设的开放性、课程体系的交叉复合性、教师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的满足性等 方面, 都不能确保新工科人才培养和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新工科专业质量建设内 涵,尽快制定科学有效的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切实有效质量保障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针对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评估面临的问题,指出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评估思路与目标,最后提出“评估+ 认证”模式的新工科专业评估方案。通过在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初步实践,为新工科专业评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等传统ICT类专业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新工科背景下面临极大挑战。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五融合”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实践路径框架,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专业教师队伍与工程技术队伍融合、实践教学环境与工程场景融合、课程建设与产业技术融合及应用型学科建设与产业科技创新融合五方面,对专业升级改造实践路径进行解析。实践证明,该路径符合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际情况和专业升级改造需求,对同类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丁洁  徐丰羽  严静 《英语广场》2023,(4):120-124
在“新工科”建设理念下,各大高校积极开展了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尤其以课程体系和资源建设为重。为主动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本科生全英文授课的新要求,全面提升工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本文从课程资源建设角度出发,依托国家一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资源平台,探讨自动化专业全英文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建设方案和成效,构建线上与线下资源贯通、显性与隐性资源互补的课程资源新生态,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的资源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建设“新工科”是推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根据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改革聚焦点,相关部门应通过以培养卓越新工科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基于开放型公共教育平台构建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基于大数据技术增强土木工程教学实践环节的可追踪性,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理渗透到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正确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朱洁  黄海平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11):172-175
随着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开展,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由此催生了微专业建设需求。为了探索我国高校计算机微专业建设路径,对国内外微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微专业优势与价值。与传统专业对比,总结微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方式与结业要求等方面特征,探讨我国高校建设微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7.
面向“新工科”建设内涵,分析了传统工科专业(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现有实验教学体系和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设计构建了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综合与设计性实验为主体、创新与探索性实验为导向的层次化实验教学新体系,建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和多元考核机制,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支撑。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人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特点.为了满足新经济与未来新兴产业需求,需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很多高校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将课程思政引入到专业课程中,进行全过程育人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以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方向)为例,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课程思政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生活处事哲理等方面来强调主流价值引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建设是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创设新型工科专业,加快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一次改革。基于“新工科”的内涵,提出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点在于建立符合CDIO理念的学科体系,构建以OBE为核心理念的教学质量外部评价体系。采用“五维”素质模型建构适应新工科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从专业通识素养、工程专业素养、工程实践素养、工程创新素养和工程职业素养五个维度提出建设方案,指出应在工程创新创业能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三方面打造高级别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加速将高等教育从外延发展转换为内涵发展,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阐述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时代需求,分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现状,提出新工科视域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改革措施,旨在探索与实践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的新思路与新路径,进一步创新建立工科专业教育培养机制,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类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尽快适应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从凝炼专业定位与学科特色出发,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过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体系等途径,积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育人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对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进行探讨,以期为国内高校相关学科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蚌埠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水利工程行业特点和新时代发展前景,对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满足新工科发展要求的前提下,选用与新工科相契合的EIP-CDIO模式进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设;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到产学研合作六个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该研究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新工科”更加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不同学科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在新工科建设理念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时代的到来赋予工程教育新的使命,工科专业调整是新工科建设的应有之义,而调整后的工科专业布局则是验证新工科建设是否得以扎实推进的重要维度.本研究以新工科建设中的33所重点综合性院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工科专业调整与布局进行全面资料搜集与分类处理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工科专业调整主要包括外生新兴专业与内生新型专业相结合的专业新建、内部转型升级与外部跨界沟通并存的专业调整与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专业退出三种基本路径,调整后的工科专业布局则可归纳为基础类工科专业支撑、主干类工科专业引领与特色类工科专业差异化发展三种基本模式.工科专业的调整方式与布局模式之所以呈现出如上形态,既是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等教育外部因素的驱动结果,也是工程教育转型、工科院校办学传统与师资力量等教育内部因素的必然生成,这为 日后"新工科"建设之专业转型提供了一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新生工科专业是指由不同工程学科的交叉复合,或由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的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是新工科建设中一项十分复杂的核心工作,对新工科中其它类型的学科专业建设,以及高等教育其它学科专业领域的新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示范作用。新生工科专业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形成、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与此同时,在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时还需要重视科学研究对新生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本文以新生工科专业建设为主题,依次对上述六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专业建设是新工科与实践的关键问题。而对于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和培养模式的认识,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本文系统分析了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从源头探索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把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为科学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介绍了重庆大学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前期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推动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教育改革行动。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工程教育的关系,研究了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路径,以及中国新工科教育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介绍了重庆大学新工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认为,高校新工科建设应积极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工程教育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将工程教育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把握民族崛起的重要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打破传统思维,寻求新出路。网络治理理论所具有的交叉式、无限向、多维性特征能够弥补目前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主体参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网络治理理论建立的“伞状”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型,通过主体内部关系的确立、组织的内部管理和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可以为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提供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项目制教学可以实现新工科“学科交叉、创新实践”的理念,与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时代使命不谋而合,但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同质化、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学习效果评价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学科交叉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传统工科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跨度为多个学期的“理论—实践”数字化课程群综合引导式教学项目。从“课程群综合引导式项目—课程阶段项目—课堂微项目”自顶向下重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开发评价标准及管理系统,构建“前后贯通、相互衔接、逐步进阶、学科交叉”引导式项目培养模式,开拓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新工科”建设发展要求及工科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教学改革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面向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智造赋能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转型模式。聚焦传统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智造赋能机械类专业升级的三种转型模式,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育四个方面改革创新出具体实施措施和方法,以期为各类高校机械类专业向新工科专业的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