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区域产业结构划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与分析了两大部类划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划分、农轻重划分、工农业划分、标准产业划分、三次产业划分、四次产业划分、生产要素密集度划分、产业功能划分等区域产业结构划分的理论与方法,为区域产业结构研究与调整、优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区域划分是研究区域经济关系的基础,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分析中国经济区划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区划给予简要评价。每一种区划都具有时代性,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科思想在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深度指导意义.文章从尺度思想视角出发,厘清了尺度思想和区域认知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尺度划分""尺度转换"的教学逻辑,深化区域分析、区域定位、区域组织和区域比较,提出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4.
区域作为某一地理范畴,首先定性为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行政区域内部或几个行政区域之间,由于地区优势的差异,进而产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区域发展会产生突破行政辖区束缚的强烈诉求,集中表现出经济、文化、教育优势特征的合作和共赢。这种发展趋势反过来对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育》2006,(2):10-10
地理学中的区域是区域地理单位的简称,是表示地球表层及其事物的一种空间单位。它是由人们对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进行区域划分得来的。在地理学习中,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实际上就是找出区域间的根本差异,而差异常是靠比较得知的。因此,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差异化研究是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点-轴理论为指导,运用经济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以及隶属度等模型,探析四川省183个县级行政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体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四川全省中心城市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2)四川省经济空间发展轴线呈“4-5-6”三个等级网络;(3)地理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态势区域差异明显.最后提出了四川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育经济区域划分与高教投资差异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在讨论了教育经济区域的概念,教育经济区划的意义、理论基础、方法与步骤的基础上,将我国30年省市区划分成直辖市、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等四类教育经济区域。并就教育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地域分布的关系;各类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展开了讨论。进而分析了各类地区高教投资诸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河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区域划分研究.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得出表示经济水平的综合指标,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和区域的划分.最后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河南省发展区域经济、平衡区域差异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为辽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就辽宁而言。如何根据省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差异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结构和地理位势上,也表现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区域职教发展模式的选择既不能脱高区域经济特征及其发展水平,也不能脱离区域职教自身的条件.只有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教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才能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1.
梁兴辉 《天中学刊》2004,19(4):39-42
从成长经济的观点来看,对城市成长的追求,是一个对成长经济的追求过程。城市成长经济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成长政策环境、正确的成长战略思想,需要学习与模仿,特别是想象与创新。城市成长政策的制定需要有成长经济的指导思想,突破对城市以“规模”论发展的思维模式;城市成长战略的制定需要一种超竞争的眼光。营造自己的“生态小环境”;城市的创新最根本的是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历经了四次大的改变。单纯依靠制度和区域发展政策的改变以及政府投资增加不足以保障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政府主导的投资应致力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人文发展指标的改善,建立起开放、竞争、有序的区际关系,创建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改善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江西加快发展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在认识上"放胆"、政策上"放宽"、范围上"放开"、政治上"放心"、机制上"放活"、规模上"放手"、环境上"放松"、层次上"放高",以创新的思维、多维的视角、综合的措施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藏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西藏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区内外环境一定的情况下,协调农牧民之间、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民的种植思想显得极其重要。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的宏观性与完全理性假设的局限性,拟从微观角度出发,建立了农牧民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而分析了博弈主体的动态演化过程,为协调区域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大经济问题乃至政治问题.中共一贯重视这一问题,并依据各个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历史条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了有益探索并提出了相应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其大致轮廓是:充分利用沿海,实现均衡布局——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优先发展沿海,实现共同富裕——1978年到1992年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坚持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1992年后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过程是党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其探索经验可总结为:一是在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发展重点,政策步骤等战略确定上要精心研究、实事求是、科学统筹.二是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三是必须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四是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正确认识并非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伴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而不断深化、逐步贴近现实的。在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政策措施,把个体、私营经济这个“蛋糕”做大,使之更好地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的基本单元。咸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从咸阳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出发,发挥不同县域的区位优势和禀赋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促进咸阳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分析了运输业形成规模经济的外部和内在优势,总结了我国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现状,根据目前运输市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集约化经营应解决的问题以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The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relies greatly on developing the skills and education needed for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that growth will reach all parts of the society. Addressing skills development for all is challenging for all OECD countries; Asian economies are working towards developing integrated pathways of skills and employment. This paper addresses some key aspects of skills development in OECD countrie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s a key sector in both OECD and Asian economies. It extracts some lessons from this analysis that apply to the unique nature of skills development in Asia.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iscursive work done by different notion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dult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we outline the ways in which the discourses of technical expertise, competence and reflective practice are deployed to mobilise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identities in particular ways and position certain practices and dispositions as specifically professional. We suggest that these discourses help to shape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economies of performance and ecologies of practice within which professionals operate. We argue that much of this work is implicit in the pedagogies and curriculum of programmes for adult educators and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detaile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pedagogi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in adult education. With moves in Europe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adult educators we suggest that studying the rhetoric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open some existing diverse practices to new forms of scruti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