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宋金民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3):51-53,58
1898年12月,"政治小说"这一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文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政治小说是梁启超在1902年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但根据梁启超对"政治小说"的界定,现存的第一部水浒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就是政治小说,并且所有的水浒小说都是政治小说。因此,中国不仅不乏政治小说,而且政治小说产生的时间最晚也应该提前至《大宋宣和遗事》产生的宋元之际。  相似文献   

2.
周雅春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02-104,126
近代小说与社会政治的联系非常紧密,小说有时直接成了政治的附庸。梁启超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他所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与其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新"变,不如说是对中国古代"经世重教"文学传统的一次回归。  相似文献   

3.
政治小说起源于英国,其意在传播政治观点,表达政治主张。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大量英国政治小说译入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为躲避慈禧的迫害而逃亡日本。在日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要变革中国,"自上而下"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开启民智,改造人民思想,才能实现国内改革。他将"政治小说"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欲通过兴办报刊,译介政治小说,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等举措,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传播政治主张。此外,同时期内有大量外国政治小说通过译介而引入中国。政治小说本文试通过对清末政治小说译介活动的分析,探究政治小说的翻译活动对当时清朝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明治时期的社会文学主要包括社会小说、政治小说及记录文学等,在这些文学中都可以看到或多或少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客观上成为了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前奏。总的来说,社会文学是指充满强烈社会意识,并且具有社会主义思维方式内容的文学。  相似文献   

5.
文革主流文学有着大众化特征,这首先体现在对民间文艺形式的推重上,还体现在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服务对象上。文革前期文学中的大众化方向,是由文化大革命现实政治形势和文化语境所决定的。就文革文学的具体发展阶段而言,文革前期文学的大众化趋势也影响到文革小说的生产。在写作方式上",集体写作"流行一时;在培养方式上,文革小说则多采取"投稿———发现新作者———重点培养"的方式。在文革小说中,非但是短篇小说的情节十分雷同,即使是素以艺术繁复见长的小说文体———长篇小说,其表达模式也极为单一化。这一方面是政治话语直接美学化的表征,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大众化发展到极端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儒学对中国古代小说有多方面的影响,而最能体现儒家文学观念的"文以载道"思想,对古代小说的总体构思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与"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从文论的角度看,"文"一般指文学,"道"一般指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等。儒家"文以载道"观念,对古代小说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设计、情节构筑、审美追求等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7.
任何时期文学现象的出现及其文学内涵的演义,都离不开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大环境的变化和支撑。小说作为一种叙事的艺术,是反映和阐释生活大环境的一种方式,它不能不提及人世间十分重要且人人向往的爱情主题。如果以"爱情"为主题,分析明清和李朝时期的小说中有关婚恋的态度观,进而剖析两国民众在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异同所在,则有利于揭示两国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晚清小说期刊领域译介观念的发生,以梁启超在《新小说》等期刊上提出其译介主张为标志。但是,梁启超对中外小说的不同态度和译介主张来自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因而《新小说》的文学译介实践并不与它完全同步,而且这样的译介观念很快在其它小说期刊中发生了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译介观念的形成同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译介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阳芬 《海外英语》2014,(16):136-137,139
晚清到五四运动时期,在本国的封建闭关传统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双重压力下,革命救国的呼声不断高涨。文学领域成了爱国人士的新战场。当时的文学翻译也刻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该文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着手,探讨其文学翻译的在影响,并总结了当时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新小说"占据了文学翻译的半壁江山;政治小说、科幻小说等被引入中国;翻译作品主题和文本来源呈现多元化;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声势浩大;文学翻译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0.
井上靖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擅长撰写历史题材小说。他的小说被日本文学评论家称之为"中间小说"。以井上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代表作品的剖析,探寻井上靖创作中国历史题材小说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历史小说史观、鲜明的文学特色、精巧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美学意义,对日本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文学,是受工农兵文学规范的文学。其小说创作以全国性政治运动的眼光,审查少数民族的政治斗争,表现本民族独特的政治生态;以全国性政治化生活的眼光,审查少数民族的社会情态,表现本民族独特的情感和风俗;以中华民族的眼光,审查少数民族的人物,表现本民族独特的精神风韵。所以,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小说是在"为工农兵"的大方向下,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小说,除看其民族特色之外,还应审查其思想感悟和人物形象,而中国文学史界对它们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其小说的评述也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12.
政治小说是中韩近代新小说的开端。中韩近代小说家从相同的国情和传统文学观念出发,为救亡图存的政治理念不约而同地从日本译介过大量的政治小说,以此为基础,两国各自开创了自己的政治小说。这类小说大大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强调了小说对社会的作用,重视小说本身的价值,与传统的"诗文"为正统的文学观相比较,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学革命",从此政治小说在中韩近代文坛上拉开了"新小说"的帷幕。  相似文献   

13.
"红色经典"小说是"十七年文学"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产物,具有特定的政治文化向度,自"红色经典"小说诞生,其随时代波涛起伏荣辱的命运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原装的红色经典"、"翻拍的红色经典"、"恶搞的红色经典"三个阶段来分析"红色经典"小说在传播过程中的几番沉浮,折射其背后所反映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小说"观念与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观念相差甚远,两者不能等同,但它们又并非毫无关联.在汉代"小说"观念中蕴含的一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意义上的小说创作的方向和形态.  相似文献   

15.
作为香港文坛的资深作家,刘以鬯的小说创作始终以创新为基点。他选择性地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并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相结合,从而使其小说现代性与民族性共存。在商业高度发达的香港,刘以鬯仍旧坚守着"严肃文学"这块净土,以"纯文学"的立场走在香港以至中国当代"实验小说"的前列。其中,《吵架》就是其富有新意的"反小说"的小说,在叙事技巧与艺术构思上,体现了刘以鬯小说的"奇"与"变"。  相似文献   

16.
叙事学强调把文学当作一个独立的文本系统进行研究,其强烈的科学精神在文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从形式到形式的研究,无法使小说的意义得以呈现。小说修辞学则强调"作者"、"文本"、"读者"、"语境"四个维度进行探索,使小说研究从"形式"进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湖南现当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自己突出的地位,其名噪一时的作家和作品让世人不敢刮目相看,湖南小说的特异风格又让世人痴迷。湖南小说是丰富的,而其发展道路却是坎坷的,对其影响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有着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作家个体等的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论一直强调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小说由于一开始便被定位为只是于国家社稷渺不相涉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所以,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历代小说理论们从各个方面开掘了小说于社会政治的重要作用,概括而言,主要有:增广见闻;裨补正史;劝善惩恶;泄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一直强调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小说由于一开始便被定位为只是于国家社稷渺不相涉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所以,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历代小说理论们从各个方面开掘了小说于社会政治的重要作用。概括而言,主要有:增广见闻;裨补正史;劝善惩恶;泄愤。  相似文献   

20.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拉美文学爆炸的推动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文学界备受推崇,虽然诸多作家均有尝试,但如"西藏新小说"作家群体那样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方向的却十分少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文学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藏文学及文化的传统、内蕴和所处环境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存在某些共性。但需注意的是,"西藏新小说"具有显而易见的个性,使得此类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并非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简单翻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