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别山地区是一个对中国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地区,其创造并被传承下来的红色文化极其丰富。大别山地区的红色文化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即:战略位置的特殊性、革命的开端性、三大起义的重要性、红军部队的传奇性、将星的聚集性、遗址遗迹的丰富性、重大事件的厚重性、所作贡献的突出性、红色艺术的浓郁性和红色精神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红色文化是在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融合中国特定区域内的多元文化,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例的考察表明,中国红色文化有其生成的特定内在成因和系统要素。就自然生态而言,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大别山红色文化所以生成的良好生态条件,大别山对红色人物具有人格润化作用;就社会生态而言,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生成则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根源、历史传统根因、系统内生因素、绵延文化脉流、前期文化诱因以及先进主导元素。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生成的系统要素予以探讨,有助于人们具体、深刻地把握中国红色文化的基本特质并发掘其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地区拥有红色歌谣、红色传说、红色影视、红色文学等非常丰富的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在革命战争年代,它们是宣传和动员革命群众斗争的武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们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同时,民间文学已经成为各学术领域关注的话题,有关大别山民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别山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内容上主要以情歌和红色革命歌谣为主,同时表现手法丰富,演唱形式和结构特征也非常灵活。大别山民歌经过不断地传承和演变,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更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皖西民歌指的是流行于六安一带的民间歌曲,皖西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语言文化孕育了皖西民歌内涵丰富的风格特质。基于皖西民歌内部音乐风格的差异,拟将皖西民歌分为两大音乐方言片:江淮方言片(包括六安市区、舒城、霍山)和中原方言片(包括霍邱、金寨、寿县),并从语言和音乐的角度分析了它们的风格差异。对皖西民歌音乐表现形式、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也进行了分析,它们共同构成了皖西民歌的风格特质。  相似文献   

6.
皖西民歌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皖西民歌歌词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它反映了皖西区域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了皖西人民的爱情婚姻、生活习俗、思想感情等,它朴素亲切而新奇的语言风格,以及内容所富含的客观生活事相,形成具有皖西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分析其创作方法,对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皖西大别山民歌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使得众多学者在传承、保护皖西大别山民歌中也付诸了更多热情。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对皖西大别山民歌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出该地区民歌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在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苏区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革命民歌。这些革命民歌在表现内容、题材、创作手法以及曲调形式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号召性。艺术地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辉历程,鼓舞和激励了广大人民前仆后继地投身革命斗争的热潮中,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战鼓和号角的作用,也为后来革命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切入口,纵观中国近代革命历程,探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生成过程,即"奠基——发展——形成"三个阶段;结合大别山老区的现实状况,透过资源内在潜藏的价值内涵,着眼于资源的利用,提出了"发展教育——开发旅游——加工文化"三项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尤其是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别山地区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然后提出了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策略,包括把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把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成为大学生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基地、把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成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在较长时段的宏观历史叙事中被描述得相差无几。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战争和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革命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交互融合产生了不同形态的中国革命文化。由此,中国红色文化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形态,延安文化、遵义红色文化、井冈山文化等红色文化各有特点。本文为深化目前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以遵义红色文化为个案,探讨遵义红色文化的发生根源、发生基础、发展过程,考察遵义红色文化的发生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皖西民歌作为大别山民歌的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不论是山歌、小调,还是号子、诵词,音乐的节奏和速度都比较自由;在调式使用方面,最常见的为五声徵调式,其次是五声羽调式,再次是五声宫调式,商调式使用较少,而角调式几乎没有,六声及七声调式也很少见;在音高变化和音量处理方面,皖西民歌的各个支系皆有不同。这种音乐本体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受皖西民歌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的地域特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红色资源在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中,区域红色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如大别山红色资源中的大别山精神、服从服务大局的革命优良传统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的方法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讲好"红色故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之一。讲好红色故事不仅靠讲、靠说,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如通过《红色历史文化通俗读本》阅读、红色讲堂、红色旅游、红色公祭、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交流等形式把包含正能量的红色历史文化信息传达给受众,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井冈山在其革命历史上有着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这一红色地区所产生的红色歌曲最能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歌曲有着不同的题材内容,本文主要将流传于井冈山区域的红色歌曲在其题材上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作为红色革命的老区,有着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对于传统的名山大川的旅游形式而言,红色旅游发展年份不长,更多的是依托当地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创立、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一个好的红色旅游项目需要对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再加以科学的包装,用朴实、平和的语言,来讲述高尚但又纯粹的政治内涵,要将革命历史材料演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加强和完善大别山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整理与保护,努力实现大别山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广大军民留下了丰富的诸如英雄故事、英雄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歌谣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等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这些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人文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大别山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的革命志士。红色旅游产品是一种物质载体,它代表的是某一阶段所发生的历史性事件,是中国革命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缩影。大别山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制作出的旅游产品应该体现出革命精神,而红色旅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先导。对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提升目标,要有创新。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地区抗战歌谣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大别山地区抗战时期的革命歌谣。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抗战歌谣全面反映了大别山地区的社会历史,其内容涉及日军暴行,激励与鼓舞人民抗日斗志,团结群众等方面,是大别山地区人民抗日斗争历史的生动记录,是红色大别山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我党发动、组织群众抗战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华池民歌与剪纸均属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上个世纪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其内容及主要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演变为与中国革命连在一起并为其服务的"红色民间艺术",成为占据边区根据地文艺舞台的主流艺术。当我们今天在研究体味"视听通感"时,重新审视"红色民间艺术"正是我们寻找的艺术典范。其中的一些经典作品,是声音中有画面、画面中有声音,艺术表现效果突破单一感官的局限而被放大,称得上是艺术通感的审美杰作,这也是"红色民间艺术"得以流传至今的内在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化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勇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38-139
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六安地处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宝贵的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挖掘皖西地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并采用多种形式使之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