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本稿评述了新近出版的《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著述,认为该书具体而微地论述了敦煌石窟佛教感通图像的内涵和发展过程,找出此类图像的基本发展规律,并阐明其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有助于读者系统、深入地了解敦煌佛教感通图像。  相似文献   

2.
敦煌石窟壁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技巧之精湛,堪称稀世之珍。它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七类;一、佛像画(或称尊像画);二、佛教故事;三、传统神话题材;四、经变画;五、装饰图案;六、佛教史迹画(包括瑞像图和戒律画);七、供养人画像。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之续,因偏于考证,故更名为“考释”。作者引用有关文献,详细考证了四则莫高窟佛教史迹画:迦叶波救如来溺水的故事,大头仙人的故事,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变相,维摩方丈的故事等。  相似文献   

4.
敦煌第249窟天井中国图像内涵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敦煌第249窟天井西坡的须弥山图为中心,详细地描述、分析、考证了与佛教不同的中国式图像是如何融汇到佛教美术中的。  相似文献   

5.
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是佛教思想与佛教美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画中有初唐至宋、西夏时期的地藏图像约140幅,本文主要对中唐以后敦煌地藏图像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所发现的《瑞像图》,相当破残,是比较重要的佛教绘画。这幅绢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保存的比较好,早在1920年代藏在印度国立博物馆。另外一部分是几件残片,留在英国博物馆。1964年,美国学者曾对这些残片作过研究。最近,英国博物馆和日本东京讲谈社合作出版斯坦因收藏西域文物的目录。我就想重新研究这一幅画,试想恢复它原来的样子。《瑞像图》印度收藏部分90厘米高,可是按照斯坦因自己出版过的照片,原画高2米多。本人调查中推测这幅画本来高3米宽2米多,超过所有从藏经洞出土的其他绢画。《瑞像图》很早有学者认为是重要的佛画。这幅与其它佛画不同。虽然画面内容规模大,而不是一幅净土画。所表现的不尽一躯佛像,而集绘了历史上有名的印度等地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敦煌壁画和绢画中的两类鹿野苑中瑞像图的分析 ,探讨其性质、图像来源等  相似文献   

8.
经变画所绘乐舞图像是整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极具特点和风格的部分,尤其是在唐代经变画绘制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乐舞图像不仅成为经变画表现佛教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唐代乐舞史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本文从乐舞图像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加以耙梳,以期对经变画乐舞图像绘制动机、乐舞图像与佛经文本对应、乐舞图像与经变画关系等问题得出一定的结论,为敦煌乐舞和唐代乐舞史研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与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杨斯斐 《大理师专学报》2013,(5):11-13,F0003
相对于中唐之前的敦煌洞窟,中唐和晚唐的洞窟壁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中唐231窟和237窟出现了连续的佛陀瑞像图,此外,在晚唐的85窟和95窟出现了佛传故事的复兴。这两个新特点出现有一定的原因,并且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佛陀瑞像图的出现和佛传故事画的出现都是指向过去,指向本源的、真正的佛陀。这些新特点背后隐藏的是佛教中国学派的衰落和晚唐时期人们日常生活关注重点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梁晓鹏著《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已于2006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序论;第二章:前期研究综述;第三章:千佛图像;第四章:千佛图像的图像学分析:第五章:千佛图像的语言学分析;第六章:余论。该书对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进行定义和分类,并从图像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千佛图像的结构和特点,探讨了千佛图像的地位和功能,指出千佛图像作为一种符号有更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再谈敦煌摩伽陀国放光瑞像与菩提瑞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菩提瑞像是初唐时期传入中国的著名瑞像.以讨论四川等地的菩提瑞像造像为契机,相关研究成为近年来的学术热点之一.敦煌壁画中的摩伽陀国放光瑞像与菩提瑞像有相似之处,较易混淆,厘清这些图像,有益于促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家教指南》2016,(6):58-70
敦煌地区的莫高窟和榆林窟盛唐至五代洞窟壁画,以及藏经洞出土绢画、版画、纸本画中,出现一些携抱童子的男性图像。通过比较犍陀罗、龟兹相关图像,认为这种特异图像为旷野鬼夜叉。继而检阅有关佛教文献,得知原本啖食童子的旷野鬼夜叉,被释迦佛降伏后皈依佛教。敦煌地区的旷野鬼夜叉图像表明,在当地夜叉已转变成庇护童子的善神。敦煌旷野鬼夜叉图像是在西域龟兹、于阗等地佛教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在敦煌发展过程中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外道形象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广泛见于印度、中亚、西域、汉地艺术当中,其外貌特征是传统的婆罗门人物形象。我们注意到,佛教艺术中的外道形象多为男性婆罗门形象,相对而言女性外道在佛教艺术中出现较少,故长期乏人关注。但通过仔细梳理敦煌壁画,可以看到在降魔成道图、劳度叉斗圣变、报恩经变等绘画中有特定的外道女性形象。颇为有趣的是,敦煌壁画中女性外道的形象前后有变化,早期是中亚西域式青年美女和婆罗门老年丑妇人形象;至唐代则基本以汉地贵妇人形象表现,同时在壁画中也有将外道婆罗门女性画成胡人女子的形象;西夏降魔成道图壁画中则是西夏贵夫人和魔女形象。总体观察,画家在处理外道女性形象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化是主要的线索。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实是受汉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对女性女德标准规范的左右,同时汉人社会对外来女性的文化偏见,导致汉地包括佛教艺术在内的历史形象资料中对外来女性艺术表达的歧视现象。透过敦煌画中外道形象的表现手法,不仅能看到汉文化中外来艺术转变的轨迹,也可以看到受偏见文化影响下的歧视性艺术。  相似文献   

14.
殷光明著《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已于2006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敦煌壁画艺术中与疑伪经相关的图像及资料进行了梳理和综合研究:一、导论;二、敦煌的疑伪经与图像;三、敦煌壁画艺术与传统神话题材;四、佛道相激;五、佛儒相融;六、佛教与王道政治;七、敦煌石窟中的地狱图像与冥报思想。  相似文献   

15.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概述谢生保佛教故事画是佛教艺术最早的表现内容形式之一。它比佛像画、说法图、经变画、供养人画出现得早。公元前3世纪,建于古印度的巴尔胡特和桑志大塔上,已雕有大量的佛教本生故事画,此时单独的大型佛像尚未出现。由于佛教故事画内容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据唐玄奘的译经,详细论述了敦煌石窟壁画中依据玄奘译经绘制的经变画,特别就各时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变、天请问经变、十一面神咒心经变、不空羂索神咒心经变、十六罗汉像的流行情况作了深入探讨.并通过对昙旷、乘恩、洪NFDF1、法成等高僧的研究,说明唯识学派学术思想在敦煌的传承和影响.并据<大唐西域记>等的记载讨论了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的瑞像图以及西夏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  相似文献   

17.
祝巍山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4):64-67,77
始建于公元520年的瑞像寺院里的圣容石佛瑞像,位于甘肃省永昌县城北御山谷里,敦煌莫高窟以它为主尊佛,还有围绕它而绘制的大量的壁画、丰富的文字记载和少量的绢画、塑像;藏经洞也发现了丰富的有关这一佛教圣迹的文字记载,因为圣容石佛瑞像就是高僧刘萨诃成佛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8.
敦煌版画是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它以版画形式广泛流传于公元10世纪的敦煌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民间的广大信众中.敦煌版画在传播学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敦煌插图专指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书中之图,凡是文献中有图有文、图文互相补充说明的图画,均为敦煌插图.它包括敦煌写本手绘插图和敦煌印本木版插图两大类.敦煌手绘插图是我国唐代插图艺术的宝贵遗存,而敦煌木版插图是唐代以后雕版印刷术广泛发展和传播的产物.敦煌插图是敦煌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进行研究,而以往关于敦煌插图的研究往往被敦煌白画研究和敦煌版画研究所替代.本文从插图与白画、版画之间的作为艺术画种的特质入手,理清敦煌插图与敦煌白画及敦煌版画之间的关系,以提出应当开创对敦煌插图艺术进行研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敦煌版画最初是作为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迎合信众的精神需求,选择佛教与民众生存有关联的内容为题材,并含有中国民间美术的观念.敦煌版画的表现方法借用了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民族化的独特艺术形式.敦煌版画以当时最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在敦煌地区的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布,在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