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教育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形而上"观念、使命感和价值感、空间感、关联力、想象力、宏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新一代工程师,传统工科专业课程既要缩短课时,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文章以"桥梁工程"课程为背景,转变原有以培训工作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思路,探索加强结构概念、减少具体细节的教学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宽、具有中国特色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中国高等教育具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当前,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工程技术学科建设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敏捷性是保障组织应对发展环境不确定性的高阶能力。新工科建设背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提高工程教育敏捷性,是构建新工科范式的基本内容,能够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对接融合。敏捷性是提升新工科建设成效的基本保障,本文从发展战略、专业建设模式、构建共同体、课程模块化等四方面提出路径举措,并指出产业学院是建设敏捷型新工科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校的工科教育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工科教育缺少人文素养。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将人文素养融入工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构建人文素养教育教学体系的必要性。通过对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与思考,探索在工科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的途径,构建完善的人文素养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树立正向价值观,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脑体结合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教育部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同时,提倡学科教学交叉融合。为此,通过在企业以及学校内部开展交叉创新现状和氛围的调查以剖析传统嵌入式实验教学的局限性,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探究跨学科嵌入式实验教学将要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内容多样化以及教学形式层次化、项目化和实战化的教学改革,以构建新的跨学科嵌入式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成效分析证明该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合作创新的协同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视角探讨"新工科"建设。基于北京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从应用理科衍生新型工科的尝试,作者认为文化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理科与工科具有不同的亚文化,学校的整个体制机制都会对新工科建设产生影响,滋生各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融合",首先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以及在实践层面上各种要素的紧密整合。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这种融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新工科"建设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实现"合"的四条具体意见。文章最后认为"新工科"建设的前瞻要求是创新需求。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是基于世界科技快速发展,人才需求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工科不仅是新专业的设立,也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应对未来、引领科技为建设理念,培养多元化的卓越人才。本文阐述新工科的内涵,列举新工科建设面临的瓶颈问题,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提出新工科体制下的教学模式,为新工科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对工科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维持传统方法和手段有效性的前提下,需要对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作适当调整,积极适应新工科教育理念,让大学英语课程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工具,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江苏大学打造了新工科和新农科相互融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构建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以“现代农业机械设计”为中心,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农业装备智能化”两个支撑点,建设“现代农机”一流涉农专业集群,为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农林人才贡献“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艺术工科是一个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专业,对该专业的定位有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主体间尚缺乏共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出了挑战。厘清艺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与基本内容,有助于指导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程序的构建,促进艺术工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智能制造工程新专业是新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智能制造工程新兴工科专业为满足未来制造领域的高端复合人才需求而应运而生。建设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必须形成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强调数理基础,基于传统机械学科知识体系,融合交叉学科科技新元素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力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等时代背景下的新技术特色课程。需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有限的学制内让学生获得更宽更深知识,落实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专业领域要求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建设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课外实践环境和平台,需要联合智能制造领域国际知名企业、国内领先企业,建设企业实践基地、校内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环境以支撑本专业高端复合人才培养。智能制造工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探索将促使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工程教育进一步适应未来制造领域新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机械工程专业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为主动应对新科技与产业变革,服务国家战略,教育部推动各高校进行新工科建设的探索。综合性、工科优势型、地方特色等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与优势进行创新实践。电子科技大学结合自身特色,从学院设置调整、建立特色复合型专业到课程平台建设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全面践行新工科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作为新工科人才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协调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教育要求,实现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材作为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教学资源,推动、呈现并实践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更新、模式创新,以及开展与其相适应教材建设的路径。"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教材建设理念,应集中体现落实立德树人、实施通识教育和培养"大工程观"。教材建设模式与方法的实践过程须围绕支撑人才培养由智力向综合素质转变,学术观点由定论向学科融合转变,编写队伍由教师向校企协同转变,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师生双向转变,教学模式由传统向"互联网+"转变,建设类型由同质向分类实施转变。  相似文献   

15.
16.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工科教学方法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文章分析了光电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围绕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从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手段更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这一思路,人工智能作为新工科专业中的代表,对于适应其产业发展的人才有着全新的要求,主要表现有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前瞻眼光。为培养出具备较强工程理论能力、胜任工程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路径需从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展开,以期抓住新工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叠加的历史机遇,借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是工程教育实践的新理念,它置于诸多新背景中:全球经济发展催生工程教育新需求;工程教育历经6次转变,当前处于复杂的发展新阶段;传统工程教育弊端突出,亟待转型;少许高校已经迈出工程教育改革的步伐,形成示范作用。"新工科"建设需要很好地借鉴工程教育新模式——STEAM教育。STEAM教育脱胎于STEM教育,其主要特征是:突出跨学科方法,强调创意培养,重视社会责任感及人性化培养。"新工科"建设的实施路径是系统性的,需要从以下方面重点展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需重视创意素养培养;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耦合;运用跨学科方法;加快工程教育国际化,等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人文社科与工程教育融合、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互联网+”与教育平台融合、虚拟仿真与“5G+”技术融合等四个方面,探讨新工科形态下文理特色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自身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创新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建设理念,以期为不同类型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物联网专业实验教学培养过程符合其课程体系建设发展需要,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紧跟日新月异的物联网技术发展走向,对现有实验授课的形式、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归纳总结,针对物联网专业实验教学特点进行升级改造。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为解决“通用性不足”、“难以跨专业培养”、“课程资源不足”3个问题,提出了“四环节六类型”实验教学体系连通实验课程间的案例资源;以案例资源模块化方式实现跨专业教学;利用竞赛、云计算等课程外动力补足课程资源、提高开放效能,有效提升了物联网实验教学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