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与"点铁成金"等创作理论的影响,宋代诗歌注释者赵次公在《杜诗先后解》中从用典之法与体格句法两方面总结了江西诗派之祖杜甫的诗法。用典之法包括对字、语、势、事的分析总结,其中的用事又包括专用、借用、直用、翻用、用其意不在字语中、展用、倒用、抽摘渗合而用、用方言之稳熟、用事之祖孙、暗用、叠用、化用、贴用、承用、用俗语常语等方面。体格句法包括了对诗体、诗格、通义、对仗、倒装、句眼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兴"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在钟嵘《诗品序》中的意义内涵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建立在物感说上的"兴"范畴在吟咏题材方面由自然扩大到社会人事;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强调不能因为用事或声律而伤诗之真美;同时,玄学领域中的"言意之辨"对钟嵘启发很大,他明确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并提出"滋味"概念,对中国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于《左传》用《诗》多有解说,自成一家之言。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中最核心的命题,杜注以"作诗以言志"标明自作诗以言己志,以"诗以言志"标明称《诗》以言己志,并以"赋诗者取其一章"标明赋诗断章,以"义取××""言××""多取首章之义"等标明断章取义之所在。研究《左传》用《诗》之杜注,可从中窥见杜预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4.
刘向《诗》学家法问题自宋至今聚讼纷纭,考各家论述,多有据刘向编撰之《新序》、《说苑》为依据者。然此二书多袭先秦史料,其《诗》学观不能代表刘氏本人。而史传中刘向之奏章、封事引《诗》资料,则少有专门研究者。笔者以元帝时刘向所上之《条灾异封事》引《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后可知:刘向用《诗》确不守家法,甚至无今古文之别;在不同场合运用相同《诗》典时,取义亦有不同,据此可知刘向"通经致用"的汉儒品格。  相似文献   

5.
对李鸿章《入都》诗十首予以详析,解其用语,究其旨意,诗旨无非追悔昔日,自信将来云而。李公强为“意别”、“辞别”之难而多得佳制,是彰其寸之大、气之盛耳!然难于为讳者,十诗于“意别”似欠著力。特其九颈联之用事,显为败笔,此皆难与李公后来诗之老辣相与语矣。  相似文献   

6.
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笙诗"本非《诗经》所有,前人从"有声无辞"、编什、篇题重复、"笙诗"《序》等方面都作了论述。而从汉代四家《诗》来源看,四家《诗》皆得自"讽诵",三家《诗》却无"笙诗"。《诗经》在秦焚书前传播广泛,却没有征引六"笙诗"之辞的资料。"笙诗"加入《诗经》应在刘歆《七略》成书之后,即哀帝建平元年之后。元始五年,王莽征通知《毛诗》等典籍的异能之士,以民间学术校正学官学术,加入"笙诗"的《毛诗》进入官学系统,为人们接受。《毛诗》学者入"笙诗"于《诗经》,除受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启发外,也与人们把经书看作"应时而作"、可以损益的观念有关。从《汉书.儒林传》"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一语来看,入"笙诗"于《诗经》的学者很可能就是徐敖。故《毛诗序》最后完成应该在建平元年至元始五年期间。  相似文献   

7.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自分其诗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最重讽喻之作,在诗集中冠之卷首,认为杂律诗无足轻重,称"他时有为我编斯文者,略之可也"。然白氏的喜尚恰与时俗倾向相左:"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不仅中唐,纵观有宋一代,词中亦是不重其讽喻之作。大抵而言,白氏讽喻诗中,只有《井底引银瓶》等少量作品对宋词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并且这些"少量作品"或以女性悲欢为中心,或仅取诗歌景语,至于"唯歌生民病"之类反映民瘼的诸如"近正声"的《秦中吟》一类,宋词并未体现出过多关注。  相似文献   

9.
王维称"诗佛",诗作禅意盎然,存"思与境偕"之妙。其三首诗典型地显示了禅诗的三重:《过香积寺》观安禅之境、《终南别业》显骋怀之境和《山居秋暝》感至乐之境,诗中安禅向佛、骋怀参佛、入禅悟佛之致可观。  相似文献   

10.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找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清诗人感情的脉搏,就等于找到了理解古诗的金钥匙,能轻松穿越时空,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果对诗人所处时代情况不清楚,就无法体会他们的"言下之意",更谈不上从中受到熏陶了。  相似文献   

11.
本篇疑点主要有二:一是指瑕的内容是否妥当,其内容可分为三:一者,内容之暇,包括思想感情与用事;二者,体制之瑕,包括体裁与格调;三者,语言之瑕,包括用词与表达。二是"赏际奇至"和"抚叩酬即"八个字的内涵,刘勰用以代指当时文坛用语之弊——远离本义而"依希其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颇多,如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断章取义"的用"诗"之风,是春秋时代普遍的作风,其影响深远。"断章取义"用"诗"之风的形成,有其文艺发展的外部规律:先秦儒家主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赋诗言志文艺之风的影响;也有其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诗言志"文化传统的继承,《周易》用诗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徐度《却扫编》卷中有云:“陈参政去非少学诗于崔德符,尝请问作诗之要。崔曰:‘凡作诗工拙所不论,大要忌俗而已。天下书虽不可不读,然慎不可有意于用事’。”方勺《泊宅编》卷九、《名贤诗旨》亦有类似记载。简斋在诗歌上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除其他因素外,能牢记遵守师训,并且贯彻体现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崔其人却鲜为人知,涉及者亦多云不详(如《中国历代诗话选》二P972云“崔  相似文献   

15.
韩愈评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亦有"雄深雅健"之风。本文试以《贺新郎》词调为例,分析稼轩词"雄深雅健"之"雅"。稼轩词,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绍《诗》之雅正;承"经""史""子"之古雅。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中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之说。苏东坡《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一文亦云:"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可见"大智若愚"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大智若愚者秉承宇宙之灵气,混混沌沌而与天地为一体,人在江湖,心如止水,故能以出世之大道成入世之伟业。  相似文献   

17.
《诗品》对历代批评家的批评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诗品》对前代论"诗"的言论有较多的引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其二,《诗品》对陆机《文赋》、李充《翰林》、王微《鸿宝》、颜延论文、挚虞《文志》以及谢客集诗、张骘《文士》都有批评,在其"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与"并义在文,曾无品第"的对立面上建立自己的诗论。其三,钟嵘对批评家的诗才、理论水平与自信有深入的论述。其四,钟嵘对"轻薄"之论、"随其嗜欲"之论、注解方式、忽视"才秀人微"者、自视高于实际者等错误倾向有所批评。《诗品》对历代批评家的批评,表现出批评家对批评事业的反思,这也是南朝时期文学批评成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贞悔考释     
"贞"、"悔"与《周易》古筮法关系密切.古人"‘贞'者内卦,‘悔'者外卦"之说虽有理,但其确切意义及其中所隐含的上古筮法却未为人明确揭示.上古人以内卦(或外卦)为"用事",即表问者所问事的类型,再以外卦(或内卦)为"直事",即占断祸福吉凶;以内卦"用事"的称为"贞"占,以外卦"用事"的称为"悔"占.据此,《左传》、《国语》中筮例的变爻的统计结果就能得到解释,前人不能说通的"之八"就能得到说明,考古材料中同一器物上的几卦内、外卦相同的现象也被揭示并纳入了解释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地以德说诗,如"诚"德,"反己"之德,"孝"德,"中庸"之德,"专一"之德等。对《诗》的理解和解释,贯穿了道德、仁义的立场和观点,显示了儒家"德治诗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倪慧 《语文天地》2016,(1):24-25
"风雨"是诗词高频使用的意象,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在《瓦店雨作》中感慨:"诗人长怨没诗材,天遣斜风细雨来。领了诗材还又怨,问天风雨几时开?"明代的李西涯在《麓堂诗话》中评说:"风雨字最入诗。"可见"风雨"意象在诗词创作中的受欢迎程度。朱光潜曾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的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