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林飞 《天中学刊》2015,30(1):27-31
运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方法对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进行梳理,可看出帝王文化、士文化、平民文化的合流兼容,忠孝节义主题是贯穿该故事的主轴,而将忠奸斗争情节引入该故事,则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在狸猫换太子故事演变进程中,刘后形象变化最大,从正面人物变成反派角色;忠义人物增多,体现了平民对宫廷政治的关注;包公断立太后,寄寓着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诸多的期望与热情,成为塑造包公形象的重要关目。  相似文献   

2.
汪泽 《天中学刊》2015,30(1):22-26
梳理由唐至清《朱蛇记》的文本形态,可以发现其中的故事情节、主题在流传演变过程中所融涉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如科举仕宦与文人命运、性别观念和女性处境、故事素材的时代文化功能等。而文学文体因素亦影响到故事流变,人物消长、情节增删等明显演变多由通俗文本实现;史子文献对于朱蛇故事粗陈梗概,起到稳定保存基本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红叶题诗”故事以红叶为媒、以赋诗传情,以其鲜明生动的意象、浪漫巧合的情节,令后人津津乐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论文以“红叶题诗”故事情节及文化意蕴随时代演变轨迹为研究对象,从两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着眼于论述“红叶题诗”故事的文本流传情况,并围绕其具体情节要素演变进行解读和分析。第二部分,从宫怨主题、“媒妁”文化、“婚姻天定”观三个角度来探讨“红叶题诗”故事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阐明了元代包公戏具有模式化、类型化特色.模式化表现为贪淫破家、贪财破家和豪强欺压百姓模式,类型化则体现为儿女夫妻中丈夫形象与妻子形象具有趋同性、半路夫妻中丈夫形象与妻子形象的具有趋同性和恶人形象塑造具有趋同性.并从元代戏曲产生发展的思想土壤和其文学样式自身的特点两个方面探究了元代包公戏剧本模式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元代包公戏一度繁盛 ,主要原因有二 :一为元代百姓渴望清平政治的共同心态所致 ,因为元代刑律缓弛 ,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官僚素质极低 ,权豪势要横行 ,从而在元代社会形成一种肃清吏治、惩治权要的共同情绪。二则得益于前代公案文学的滋养 ,从上古神话传说到秦汉小说、唐传奇、宋话本等都在题材、形象塑造等方面对包公杂剧形成文学方面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其代父从征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世人心中。美国著名动画公司迪斯尼以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为蓝本,塑造了一位全新的女英雄形象。另一部女英雄题材的卡通电影《芭比之三剑客》,虽在故事情节、主题上与电影《木兰》有几分相似,但根植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两部影片折射了不同的家庭观,英雄观和婚姻观。  相似文献   

7.
在“西游”题材故事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作用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成为书面文学的源头,开创了“西游”题材故事的新局面,把“西游”故事领入到书面文学的队伍之中,确立了“西游”故事的大致框架.从人物、情节和故事的主题来看,它是“西游”故事的主要蓝本,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作出了巨大的文学贡献.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包拯,经过民间的创造,成为小说、戏曲作品中的活跃人物,成为我国人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清官形象。研究包公等清官形象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分析和评价古代以公案侠义为题材的作品;对于我们今天编写新的以清官判案或以侠义武打为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明的起点,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和宝库。从小说到诗歌、戏剧,希腊神话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西方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和源泉。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所传达的人文理想、求索精神和道德观念也为西方儿童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绘本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创作上都受到古希腊神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代戏剧空前繁荣,涌现出大批不同题材的杂剧剧本。以《灰阑记》、《陈州粜米》等为例,看元代公案剧中,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包拯形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在文学成为政治工具的时代,教条主义几乎成了文学创作中的顽症.为了纠正文学创作中的不良倾向,丁玲不但富有胆识地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的问题,而且侧重从主题题材、形象塑造和文学功用等方面对文学创作中教条主义的表现和公式化、概念化的成因做出了相当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切中时弊,表现了"战胜教条主义"的努力.丁玲对教条主义的批判,既与50年代外在文学情势的变化相关,更关乎其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固守.  相似文献   

12.
时晨 《天中学刊》2013,28(1):31-36
杜兰香故事最早产生于东晋南朝时期,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女仙降真主题到凡男遇(女)仙主题的转化。杜兰香故事的流传演变,大约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文学作品或作品集中对故事情节进行复述或对个别词句加以删削,甚至直接搬引原文;二是提取故事要素(人物、情节)作为典故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这类作品涉及诗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体裁;三是对故事进行改写与重新创造,以张君房《贾知微》和王韬《仙井》为代表。由于受道教发展和世俗文人心态两方面的影响,杜兰香故事具备神仙观念与赏玩心理并存的双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黄粱梦是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故事系统,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得以演化、发展。这种发展与变化是一个不断丰富、异化的过程。通过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枕中记》、《邯郸记》、《续黄粱》在动机、艺术手法、主题上的演变,辨析作为文学题材的梦幻故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黄粱梦是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故事系统,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得以演化、发展。这种发展与变化是一个不断丰富、异化的过程。通过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枕中记》、《邯郸记》、《续黄粱》在动机、艺术手法、主题上的演变,辨析作为文学题材的梦幻故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张雪 《天中学刊》2014,29(6):16-19
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木兰故事在千余年的流变中一个始终较为稳定的主题.从北朝的《木兰诗》到清代各种小说戏曲,历代叙述者们都试图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释木兰的孝行.从孝文化的角度关注木兰故事,分析其生成、发展、兴盛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木兰故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象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文本中能够表现或暗示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或感情的形象,也是融了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形象,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人类在情感、心智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它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景与情的浑然一体。在梳理中西叙事意象概念的基础上,对西方叙事意象的类型和叙事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根据叙事意象在叙事文本中的作用,可分为背景性意象和主题性意象两大类。而这两大类意象的叙事功能在文本内部表现为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善故事结构、丰富人物的性格、拓展小说的主题,在文本之间则表现为意象的互文叙事。  相似文献   

17.
说狐     
上古时代 ,狐以图腾崇拜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继而在“万物有灵”巫术观念支配下 ,成为一种民间广泛的信仰和迷信。魏晋六朝时代 ,狐始进入文学观照的视野 ,渐现人性的光辉 ,成为志怪小说的重要题材。唐传奇中 ,狐已是作者自觉地艺术处理的文学形象 ,多方面地展示了人性的内涵。《聊斋志异》集古今“狐”事之大成 ,以狐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就故事情节而言 ,充实和丰富了其世俗生活的内涵 ,增强了其内在的生活的逻辑性 ;赋予形象以“具体个性的本质定性 ,而且获得恰当的外在显现” ;语言以及表现技巧趋向纯熟和完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妓女题材的写作经历了一个由社会学到本体论的意义演变过程 ,它反映出新时期部分作家对固有题材的超越意识和对恒久意义的探寻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程鸣 《同学少年》2008,(12):12-13
"故事新编"是一种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文学体裁。所谓"故事新编",就是对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已有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以故事表现主题,突出中心。"故事新编"大多取材于文学作品或者历史传说,将其中的人物作为文章的主人公进行演绎,并融入作者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使故事情节具有新的内  相似文献   

20.
菲利普·罗斯的小说《普通人》采用古代寓言剧故事题材写成现代小说。用朴实简单的故事和双维度叙事结构,借用多种文学隐喻手法从多方面阐述主题。作品中运用了与古代同名寓言剧的暗指或隐喻,提出了人类命运的普遍性问题,更对这种人类命运的普遍主题表达了自己的关注与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