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步入网络时代已经有三十余年的时间,“网红文化”也随之迅速兴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冲击。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必须具有高素质、高文化,同时他们也是最熟练计算机应用的一个群体,他们是首先受到“网红文化”影响的群体。而“网红文化”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包含的内容也良莠不齐。因此“网红文化”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有挑战。高校务必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兴事物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首的“微时代”,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学载体提出了挑战.因此,为了适应“微时代”的发展,更好地运用网络沟通媒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建设“微队伍”、树立“微理念”、打造“微平台”、营造“微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效度,已经成为高校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增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度,就需要对“90后”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发挥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阵地;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等.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网红”现象中存在着一种以消费主义为价值内核的“泛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隐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情势。“大学生网红”现象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双重破坏力:一方面是以“消费主义幻象”破坏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以“意见领袖的梦想”破坏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切“网红”主体利益诉求,建构价值观防御体系是抵制“大学生网红”现象中“泛娱乐化”倾向对高校意识形态隐蔽性冲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重进路。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普及与信息化的推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如何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利用网络“趋利避害”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正确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对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工作模式、形式内容、人员制度,以及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开放德育”这一新理念逐步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德育”有利于大学生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增强鉴别、抵御落后思想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从规范日常行为、开展感恩教育、规范计算机网络教育、完善高校远程教育环境几个方面提升“开放德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皆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及重要的实践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以适应创新人才需求、发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利用新媒体建立“红色网站”并加强校园网络团队建设等措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对广大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网络文化不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促进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政治互动,同时也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其政治价值观混乱,不道德、违法行为增多,政治责任感淡化,政治实践行为缺失等。基于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相结合的方针.从而保证大学生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主流群体,他们成长在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90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首先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加以分析,其次指出了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了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对策,为发展和完善“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丰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两为”原则,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相结合等路径,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环境、内容和主体等面临着诸多挑战,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的难度.“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脱困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科学把握“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契合点,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以其对象特定、动员迅速、行动隐蔽等特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和新课题.因其与高校传统组织产生了组织缝隙和功能缝隙,使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因“网”而兴,因“缘”而聚.尽管其特殊的组织特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覆盖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团组织在团结青年方面的凝聚力.高校可以从实现文化引领、组织互动、教育创新、管理拓展等四个方面入手,对网络青年自组织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3.
新疆的大学生源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缺乏包容心等问题,存在多元文化适应性问题,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对大学生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台科际整合创新范式,是落实中央对大学生“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的文件精神,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实效性;有效地提高新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试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为实现个人梦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90后”大学生逐步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本文以对河海大学“90后”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调研,对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探索,进而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引导“主基调”、破除“闲杂音”、画大“同心圆”、唱响“主旋律”、构筑“新格局”等路径,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情况调查”,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的分析,提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议,为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微信”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高校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挑战,理性分析“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影响,从认知观念、队伍建设、服务管理、学生网络素养等方面,改进微信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学生理想信仰的多样化与多重性,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大学生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等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义,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大学生整体呈现认同弱化和信仰缺失的趋势;信息化、网络化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必须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科学内涵和存在问题,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长效机制,使客观环境成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手段。  相似文献   

20.
流行文化因具有现代性、时尚性、消费性和草根性等深受“90后”大学生喜爱的特性得以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地传播,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做好流行文化影响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实效性的内在要求。针对广州地区“90后”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分析流行文化对该群体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