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通识教育课程的两种最常见模式——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出现的背景、理论依据及其优缺点,并以美国通识教育课程为例,总结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规律,探讨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川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9):42-43
高职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的实现.高职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师为开发主体,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其开发方法主要包括CBE课程开发和VOCSCUM课程开发两种.  相似文献   

3.
当代课程理论发展:背景与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课程理论发展受到了来自知识经济社会、当代社会思潮、课程改革实践以及课程自身发展规律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来的课程理论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多元、自主和创造。  相似文献   

4.
研究模式课程发展是实践性和反思性的,课程发展与评估整合为一,教师在发展课程的同时以行动研究方式对自身教学行动进行评估。教师是研究者和评估者,通过课程发展与评估、教师成长及学生学习成效互动的过程提升课堂实效。以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实践积极探索研究模式课程发展经验,总结研究模式课程发展理念和规律,基于知识有趣、易学和有用而设计教学过程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5.
关于课程哲学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制约着课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课程在哲学面前具有能动性、选择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应用于课程研究,作为课程论的哲学基础,满足课程发展的要求,建立实践课程论,这是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用实践哲学审视课程历史,探究课程本质,反思课程问题,把握课程规律及其特点,是实践课程论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回顾二十世纪我国幼儿教育课程发展的历程,正确地分析、总结课程改革中的经验,找出课程发展的规律,对于当今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主题性课程是我校近几年进行校本课程实践探索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式。该课程以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为统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整合多学科课程内容,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就主题性课程“一三四”开发、实施和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指导意义和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主题性课程是我校近几年进行校本课程实践探索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式。该课程以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为统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整合多学科课程内容,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就主题性课程"一三四"开发、实施和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指导意义和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立足点在于学校课程建设,办学活力的激发实质是为学生提供有活力的课程。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秉承"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质量观,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校本课程为补的"357"幸福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管彦丰 《上海教育》2007,(10B):50-52
在因校制宜中找到共性规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提高教师课程适应能力 了解课程特点,坚持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方向。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是通过其鲜明的课程特色体现出来的。虽然基础型课程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统一要求,然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学校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强对课程的现开发、再建设。在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传授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力,真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课程统整就是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方法进行统整。统整方式包括按学科进行课程统整,从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课程统整,以及按实施方式进行课程统整。课程统整能有效促进艺术教育特色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巩固和发展学校的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12.
课程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开放和非平衡是课程发展的前提条件;涨落是课程发展的起因;竞争和协同是课程发展的动力;渐变和突变是课程发展的途径;创新是课程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自觉遵循和运用课程发展的自组织规律,创造条件,把握机遇,正确引导,适时地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课程论的萌芽""课程论的形成"和"课程学的创建"三个阶段。课程学产生的外因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社会发展对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客观要求、科学文化发展对革新学校教育的巨大影响以及受教育者对改革学校教育的新需要;其内因是,基于课程理论内部诸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促其理论结构逐步演进的规律。这一演进规律的主要表现是,在课程理论外部诸因素的作用下,课程论内在的理论结构与其理论的功能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即出现了由于课程论内在的理论结构不合理而导致其理论的功能不断变弱的问题。课程学之所以能超越原有的课程论,是因为它不断优化理论结构,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发挥出远远强于原有课程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是开放性的、形式多种多样,校本课程的创设、研制与发展也是基于学校所处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校本课程的建设有自身的建构进程和规律。是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校本课程的建构要历经从学校课业规划到学生学业进展的自然建构,从学生学业进展到社区教育生活的自然建构,从社区教育生活到地方教育实践事业的自然建构,再从地方教育实践事业向学校课程美化事业的自然建构,这一课程进化的过程是校本课程发展的基本取向。探究校本课程建构意义上的自然进化取向的意义.也在于期望获取校本课程发展规律的模式化启引。  相似文献   

15.
李晓峰 《教育探索》2004,8(11):78-81
关于学校课程的讨论,无时无刻不处于教育领域的前沿。因此,我们应从讨论课程本身所蕴涵的德性出发,探讨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与课程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立意为行而上的普遍指导,实质不乏具体的建议,形成课程的德性境界——良知境界、合群境界、公正境界、中庸境界、无名境界——以期为课程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学校课程的实际运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课程地图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课程实施技术。它在可视化、资源整合和课程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儿童在课程实践中的中心地位,是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和儿童学习结果的重要途径。利用课程地图建设园本课程,就是要基于儿童的立场建构和实施课程,依据儿童学习规律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课程地图建设园本课程时,可以把民间文化和生活实践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手段,通过创设自主参与的课程学习环境,支持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探讨线上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策略,总结出线上研学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开发线上研学实践教育课程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试图破解线下研学实践活动转化为线上课程的难点,探索实践活动课程网络化发展的路径,为研学实践在线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课程设置应体现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应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合理地计划、有效地实施,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一所普通高中的数学校本课程为个案研究对象,旨在总结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探究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律,以期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对于本专科学历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途径的探索,课程方案的研究是关键的因素。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发展、课程本身发展的规律等方面,探讨了以开放性和整体性为基本研究原则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同时对目前一些学校正在实施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作分析,并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若干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