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阅读下文及其注释 ,按要求逐一答题。晏子之晋 ,至中牟① ,睹敝冠反裘负刍② ,息于途侧者 ,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 ,曰 :“子何为者也 ?”对曰 :“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 :“何为至此 ?”曰 :“吾为人臣③ ,仆于中牟 ,见使将归。”晏子曰 :“何为为仆 ?”对曰 :“不免冰饿之切吾身 ,是以为仆也。”晏子曰 :“为仆几何 ?”对曰 :“三年矣。”晏子曰 :“可得赎乎 ?”对曰 :“可。”遂解左骖以赎之 ,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 ,不辞而入 ,越石父怒而请绝 ,晏子使人应之曰 :“吾未尝得交夫子也 ,子为仆三年 ,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吾于子尚未可乎 ?子何…  相似文献   

2.
〔原文〕崔武子1见棠姜而美之,遂取2之。庄公通焉。崔子弑3之。晏子4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5,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相似文献   

3.
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毋庸置疑 ,一个教师的“师德”素养如何 ,必然会对其教育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为它是教育的因素 ,教育的力量 ,所以我们说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荀子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站在世纪之初的起跑线上 ,教师应该不断地对自己的师德修养进行深刻的反省。一省吾身 :对事业是否一腔热忱有忠心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 ,教育兴则国…  相似文献   

4.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四则短文,完成练习。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将以为荣邪?则辱莫大焉。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子》(有删节)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  相似文献   

6.
细读《明公察案》一文,按要求答题。明公察案雍正壬子六月夜,大雷雨,献县城西有村民为雷击①。县令明公晟往验,饬棺敛矣。越半月余,急拘一人讯之曰:“尔买火药何为?”曰:“以取鸟。”诘曰:“以铳击雀,少不过数钱,多至两许,足一日用矣:尔买二三十斤,何也?”曰:“备多日之用。”又诘曰:“尔买药未满一月,计所用不过一、二斤,其余,今贮何处?”其人词穷。刑鞠之②,果得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记》:“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客何为者”是什么意思?就我所见到古文译注本和古汉语读本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是“你是干什么的”,其语义重心是“干什么”而不是“谁”或“干什么”。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下面试作点辨证,并以此求教于方家、读者。  相似文献   

8.
《辽宁教育》2012,(10):95-96,77
天地之大德曰生,让万物自由生长;社会之大德曰成,帮助每个人成就幸福人生。将天地之德升华为社会之德,帮助学生在幸福中成长,这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本溪市实验中学校长张喜忠,就是一个自觉承担这一职责的教育界领军人物。一、爱教育、爱学生的"虎哥"张喜忠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的口头禅是:"要把每一个  相似文献   

9.
一、以何为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初语二册《<论语>六则》) 这句话人教社编的教学参考书译为:“孔子说:‘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凭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这样理解,值得商榷。“可以为师”,究竟是谁“为师”?需作认真分析。先从句子的结构着眼,“可以”应是“可以以之”的省  相似文献   

10.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使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教学生读文言文呢?一、教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并以自己深情的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想要思想引导,热情要热情点燃。一个连自己都厌烦古文的语文老师如何能在文言课堂上激情四溢、妙趣横生,想来不过是“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昏昏”罢了。教师只有“爱己之爱以及人之爱”,沉浸于凝练的字里行间里,沉浸于灿烂的文学精品中,在“诲人不倦”的同时更“学而不厌”,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以这种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起穿越渺远的时空,触摸先贤的灵魂。“落霞与孤…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对教师,不称“老师”,而称“先生”。“先生”一词,有多种含义。《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指的是父兄;《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先生”,是对年长者的尊称;《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曰先醒也”。“先醒”,即先知先觉者之谓。这些都不是指  相似文献   

13.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①,息于涂(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甫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释简明扼要 ,对教学很有帮助。然而白璧微瑕亦复难免 :或不符合文情语境 ,或不符合语言规律 ,或不符合逻辑事理。兹举数例以献疑 ,亦以就教于方家。1、《晏子使楚》 :“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 ?’曰 :‘坐盗。’”又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第三册注释 :“王曰 :‘何为者也 ?’ :您就问 ,‘干什么的 ?’”又“缚者曷为者也”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曷 ,同‘何’。”按 :仅从语法上分析 ,把“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似不为错 ,但问话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问题也接踵而来。有的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而放弃了传统教学,有的教师则对多媒体教学完全持排斥的态度。那么,到底教师如何才能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呢?庄子有则寓言说: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  相似文献   

16.
(一)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怨,恶人为仇,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桓谭《新论》)1.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郭氏曷为墟?“曷”通“何”B.贵己而不用。贵:尊重C.恶恶而不能去。两个“恶”意思相同D.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跟自己)修好2.用“/”标出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3.结尾句以下列哪句为…  相似文献   

17.
教育絮语     
教育絮语教师天职:自化化人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教师要“自化”.就要严于自律,明于自知,勤于自学,精于自业,敢于自先,勇于自进,简于自奉,乐于自献;要“化人”,就要对学生施以严父之教,慈母之爱,益友之助,良师之育,坚持以情暖...  相似文献   

18.
因材与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著作,饱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经验。这些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论语》中摘取上述片断,作一些个人的理解与阐发,故曰片思。本片断中,面对不…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一)爰旌目死于义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铺之。爰旌目三铺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譆!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20.
“集体人格”这一概念源自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指向人类精神的深层领域。教师集体人格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埋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存在于人们集体无意识沉淀之中教师的集体经验、情感与品质。从中国教师集体人格的向度解读“大国良师”:一方面诠释中国所需教育人才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和大境界;另一方面表明良师乃有良心之师,兼具良好的自然德性与人为德性;良师乃有良知之师,自觉践行师德并保持高度的道德敏感性;良师乃追求良质之师,这是良师最为可贵之处,即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一种对于“好”的追求,这是一种精神态度,永葆教师工作的向上、向好。中国教师“大国良师”集体人格可从教师角色期待的历史嬗变中探寻、在教师隐喻文化的不断变化中凸显、在历代教师楷模的光辉形象中体现。“大国良师”集体人格培育核心在教师精神养成,源头在师范生培养,重在良师基因孕育,关键在教师教育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