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在分析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重要意义和可行条件的基础上,对其提出几点构想: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可以共赢的观念;通过市场调研找准游客体验与旅游产品的契合点;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内涵;营造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体验环境;构建非物质文化旅游活动体系;塑造非物质文化旅游体验品牌。以期为泉州乃至海西的文化旅游业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和传承的有效途径。洛阳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借助洛阳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开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保持原真性、突出体验性、注重活态传承的原则下,根据遗产特点选取合适的开发模式,整合资源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构建展示平台增强公众的认知,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乡村旅游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共享经济时代。共享经济可以有效整合乡村闲置资源,提升旅游者乡村旅游体验,促进乡土文化传播,为乡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发展共享民宿,建设共享农庄,打造共享型社区,借助共享平台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共享经济时代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痘姆陶村位于潜山市痘姆乡。痘姆乡境内覆盖着丰富的陶土资源,由此形成多个以制陶为主要产业的村落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挖掘、利用以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为代表的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痘姆陶村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乡土文化价值挖掘和利用不够、乡村居民缺少乡土文化自信、乡村居民主动参与乡土文化建设意识不强三大问题,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深挖乡土文化价值,促进乡土文化转化利用和创新发展;重构陶村文化记忆,重塑乡土文化自信;激发村民参与主动性,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草原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分析和探究内蒙古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旅游吸引力、旅游开发的作用和旅游开发的主要策略,对于促进内蒙古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内蒙古旅游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发展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也存在商品化现象。文章通过对真实性的阐释,从商品化和真实性之间的协调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海南乡村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必然能够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同时也对海南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海南乡村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开发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解的基础上,对海南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SWOT分析,重点提出海南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已经显示出旺盛的生机。湖北省荆州古城西郊十公里外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致富村。乡村旅游给桃花村的"乡土文化"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乡土文化前所未有的变迁,他们面临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乡土文化变迁的重大困惑。  相似文献   

9.
无锡大力推进吴文化、古运河文化、佛教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业呈现出从传统景观旅游到文化休闲旅游的新趋势.通过分析无锡文化资源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无锡文化资源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以提升无锡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彰显旅游业对城市发展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弘扬,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文化支撑,如何将二者融合发展,值得研究。本文收集、整理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对其数量、类型、分布等进行分析,并实地调查了湖州旅游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现状,提出湖州乡村旅游应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从打造舞台盛宴、创新导游解说、打造非遗属性旅游纪念品三个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推动地方旅游文化事业,二者的结合是双赢之举。  相似文献   

11.
“国际风筝都”——潍坊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发展文化旅游,就需要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潍坊市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潍坊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是研究、发掘潍坊文化,进行品牌城市建设;加强潍坊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整合山水、文化旅游资源;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的开发与经营;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大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化旅游作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旅游产品,在弘扬民族化,展现地方风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连市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如何对旅游产品进行化的阐释与包装,使旅游化紧密相连,以求得旅游产业和化事业的双赢,已经成为“大大连”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与魂,缺少乡村文化内涵作为精神内核,乡村旅游业将失去生命力。乡村文化作为一村一地发展历程的有效见证,如若不挖掘不利用不传承,极有可能销声匿迹。因此,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均是一件利事。辽宁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为其深度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在分析目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文化的构成,如遗址文化、民居与村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并针对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安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品种丰富。历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要促进安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安庆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整合为古皖文化资源、佛教禅宗文化资源、戏剧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资源。对安庆的历史文化进行解读,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一要加强旅游景区建设与旅游人才的培训;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三要以文化为导向,开发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5.
丹凤武关河流域拥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对其合理开发利用是区域经济转型的一种新型路径。通过对武关河流域的生态文化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从地貌气候、生态条件、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作以分析,认为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托其生态优势、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将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作为其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新格局,以促进农村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中,古村落的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必然会进行文化的重构,并将其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真实"地搬上舞台向游客展示。以桂林市兴安县秦家大院为例,在旅游语境下古村落的文化重构是历史记忆的反映,是村民的文化自觉,是乡土社会的文化适应,并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舞台真实"。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地看待旅游文化包括"地方"对自身历史解读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行民俗旅游开发的弊端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风情是我国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民俗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宣传展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良性互动,但同时也给旅游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带来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负效应。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民俗旅游开发的弊端,研究其解决的对策,对于维护本土文化的传统性,促进接待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南彝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多彩而独特的彝族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及其旅游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对策,促进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何维系乡村传统文化可持续性,是当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而乡村旅游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负面作用,应建立"政府主导"的保护机制,保护原生态乡村环境,保护乡村人文生态资源,整体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