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瞿达彬 《教育艺术》2008,(12):18-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包括“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等等。积累词语是最基本的。积累足够的词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存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词语,丰富词语,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2.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一、制订一系列完整的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初一上期积累成语,下期积累歇后语;初二上期积累广告词,下期积…  相似文献   

3.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理念,达到新的语文水平。学好语文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积累,后者着眼于实践。“积累”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积累”的发展,“实践”离不开“积累”,没有“积累”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我市提出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同步训练实验始于1994年(以下简称“双项积累”实验),顾名思义,是从生活和阅读两条渠道丰富学生的积累。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几年来的实验证明: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两把“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快速提高“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终生受益。一、重摄取,丰厚学生的积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意识决定着语文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的探索。因此,我们提出的“双项积…  相似文献   

6.
黄星玲 《语文天地》2014,(28):54-55
素材的积累对高中生写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学生在高中作文材料积累方面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也就是“教”和“学”的问题。一、教师“教”的误区在“教”的方面,教师在理解、方法引导、兴趣、习惯上陷入误区。现在有些教师对所积累材料的“新颖”存在误解,误以为“新颖”就是指“内容”新。由于教师这一误解或者由于教师没有提醒学生,学生便会盲目地不断地积累素材,以求“罕见”。其实“内容”新是次要的,关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等内容.应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那么,中低段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做积累,才能让语言落地生根呢?  相似文献   

8.
所谓三个“积累”,是“情感积累,生活积累,知识积累”。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具有较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生活素材,渊博的知识修养,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是“情感积累”。任何一篇成功的作品无不充满丰富的真情实感,要想学生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情感。即“情感积累”。培养学生的情感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9.
许颖 《学子》2013,(12):37-37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善于积累将会带来奇迹。积累是人生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语文教学上一个重要的目标。 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将会让自己的学习终身受益。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同样,初中语文新教材从七年级上册一直到九年级下册,均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学习中“积累、背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在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中若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让他们拥有“四金”:即要有“金字塔”“、金钥匙”“、金刚钻”“、金翅膀”。一、营造“金字塔”——积累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怕说,视说话为畏途,究其原因就是感到无话可说,那教师就应为学生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教会学生积累:1.在语言上积累郭沫若曾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相似文献   

11.
教会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的一个问题。语文学习其实就是“积累”与“运用”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积累,把积累到的知识语汇运用到表达中去,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问题。掌握“积累”和“运用”的方法仅仅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养成习惯,做到这些,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2.
搞好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工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益处。几年来我们一致潜心于“阅读积累”“生活积累”两方面的研究、实践,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3.
蜜蜂酿造蜂蜜,首先要在百花丛中采集无数花蜜。同样,学生要写出充实、优美的作文,也应该像勤劳的小蜜蜂那样,从多彩的生活和浩渺的书海中采集丰富的“花蜜”。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的结晶。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必须教会学生“采蜜”,也就是要指导他们学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看发挥”,这是中考、高考作文高分学子的经验之谈。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酿…  相似文献   

14.
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材料可写。据调查,有的学生“感到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话写不出来”,这说明“言之无物”、“有物不会言”是造成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小练笔积累这三方面的积累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戴向红 《教师》2008,(9):31-3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大师们之所以能留下不朽的传世佳作,为后人所景仰,都是缘于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功夫。“读万卷书”指的是知识的积累,“行万里路”指的是生活的积累。据我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要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三结合”。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由“双基”走向“四基”是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一项重大变化。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如何产生的,怎样能够积累活动经验?积累什么样的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好处的?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由“双基”走向“四基”是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一项重大变化。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如何产生的,怎样能够积累活动经验?积累什么样的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好处的?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18.
白精彩 《广西教育》2012,(33):36-3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的,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相似文献   

19.
要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来源必须通过阅读积累语言,通过观察积累生活,通过单项训练积累技巧。要克服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靠教师的多方“激励”。用“积累”与“激励”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习作,必将会使作文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会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的一个问题。语文学习其实就是“积累”与“运用”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积累,把积累到的知识语汇运用到表达中去,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问题。掌握“积累”和“运用”的方法仅仅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养成习惯,做到这些,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在“积累·运用”课的教法上力求有新的突破,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积累·运用五”的教学,其中有个“读读背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