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依据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通过对新乡南太行三个典型乡村居民的日常抵抗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认为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漏洞与制度安排失灵,是导致乡村居民在利益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主因所在。为此,应从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权力运行和乡村居民参与的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安排,从而避免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不当介入,达到保障乡村居民合法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时代发展的新亮点。乡村旅游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形成,丰富了我国现有的旅游发展体系。然而,在目前的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体系中,由于社区主体参与性不够、权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体系构建,对规范乡村旅游秩序极为不利。只有从科学角度对乡村社区居民进行赋权,不断引导他们参与到社区经济发展中,增强其干涉能力,才能重整乡村旅游秩序,拉动乡村旅游全方位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台洁 《现代企业教育》2009,(10):179-180
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环境保护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保护系统的分析,希望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能够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碧星  赵瑞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50-51,72
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乡村旅游含义,并基于该理论,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相关利益主体按照其在乡村旅游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和乡村旅游开发参与程度划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探讨分析了不同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推动因素.黄陂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已经跻身于武汉市城郊乡村旅游的第一梯队.以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从游客网络游记的角度,通过游客评价数据,分析该区乡村旅游总体形象及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该区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却并不重视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本文通过对地震前汶川县熙壁村、萝卜寨村选择的旅游营销组织的分析。并对它们给各自村寨带来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可选择的营销组织类型,且分析出不同营销组织在乡村旅游产品营销中的优劣势,为乡村旅游产品选择营销组织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金祖勇 《学子》2013,(8):71-72
虽然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乡村旅游产品自身存在缺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乡村旅游产品规划不合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甚至因为开发乡村旅游而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解决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越已越来越到重视。因此,本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近年来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最后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流转在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加深了农村土地制度中的矛盾。尤其是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分配经常引起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冲突,从而加剧了农村土地问题的复杂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开发和土地流转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分析乡村旅游土地流转在内涵、特征、功能、模式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9.
将湘西现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概括为旅行社供给式、乡村活动接待式与新式媒体营销式三类,指出现有模式存在的弊端。通过论述乡村旅游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的定位,认为智慧乡村旅游构建应该以游客为中心,政府为主导,企业实施运营和居民积极参与。并基于旅游信息流角度,提出从数据获取层、治理分析层、创新提升层与价值实现层四个层面构建智慧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乡村旅游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不断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加入到乡村旅游开发的大军中。女性从业者作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主力成员,其从业不仅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还可以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女性从业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SWOT分析,研究女性从业者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外界的机遇、挑战,提出促进女性从业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一直是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通过检索近五年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社会影响和乡村旅游管理.研究方法主要以社会调查和实证分析为主.展望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趋势,分析其对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厌倦了喧嚣的都市环境和紧张的城市生活的人们,越来越向往恬静的乡野意境和田园风光。因此,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城郊休闲旅游异军突起,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个亮点。本文通过对川西平原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川西平原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以求推动川西平原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资源基础、旅游参与过程及体验过程正成为众多乡村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新途径。隆阳区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分析隆阳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加快隆阳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于促进隆阳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通常是在较好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特征,因而存在旅游产品单调、开发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本文通过红岩村和那生村案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提出了成立股份制旅游开发经营企业、积极引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保护民居文化等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大众参与热情高涨。乡村旅游已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它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把乡村名人文化与乡村旅游进行一体化开发,找到二者的旅游市场契合点,创建集休闲、时尚与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形式,不仅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大大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文章以朱子文化资源在闽北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朱子文化的地位及发展的现状,挖掘朱子文化资源,探索了朱子文化在闽北乡村旅游中的开发利用及开发模式,为闽北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进行积极的尝试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单薄是造成乡村旅游品质低下的根本原因。加强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是一个多方联动的过程,以安吉"竹叶龙"复兴为例,从动态的视角剖析农村精英在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中的建构与消解作用。正视和应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一要以精英均势助推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二要加强精英与民众的团结,鼓励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以武汉近郊为例,已经在短短的5年之间形成了以农耕年华等为代表的比较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约71处。与此同时,学界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是将隐喻技术应用到旅游领域的质性研究还比较少,笔者主要是通过分析归纳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领域,结合武汉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ZMET隐喻抽取技术和扎根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国外比较流行的访谈方法,对武汉近郊乡村旅游中的典型元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并挖掘出乡村旅游者心目中对于武汉近郊乡村旅游的潜在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贵州,乡村旅游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开创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将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如何认识自己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其职能,既有效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又促进乡村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是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地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乡村旅游与社区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关注。在研究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重点研究乡村社区参与问题寻求解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参与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水平和程度,提出乡村社区应该全面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活动以及乡村环境、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社会中,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大众更加热衷于旅游活动.乡村由于生态环境优美,民俗风情丰富而成为现代旅游热点,乡村旅游模式也随之形成.新型乡村旅游突破运输业、服务业、花卉业等产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在美丽乡村视角下,通过分析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重点探讨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西部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