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对博士生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这也使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呈现出鲜明的国家性特征.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规定了全国统一的博士生培养目标;政府利用学位授权审核和每年的招生计划,直接控制博士生培养规模和发展速度;国家通过导师遴选、监督与评估等来保障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我国博士生培养条件与机制分析: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大幅扩张,规模已有超越美国之势,但在师资、经费等资源条件和修业年限、淘汰率等制度安排方面同美国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意味着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存在巨大的风险。有鉴于此,我国须在博士生教育的发展问题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博士生教育的质量监控机制,严把质量关,一些特殊学科领域的博士生培养亦不妨考虑"外包"操作。  相似文献   

3.
由于学术内外劳动力市场的联动变化引发了博士就业的多样化,博士生教育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论文分析了关中等部分经舍组织成员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和就业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培养规模和就业变化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进而为我国博士生教育的未来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博士生的招生培养现状,比较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并就博士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探索了推进博士生教育的制度创新,以及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与美国等博士生教育发达国家的比较,结合作者在培养博士生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数量扩张型到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为中心的转变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大幅扩张,规模已有超越美国之势,但在师资、经费等资源条件和修业年限、淘汰率等制度安排方面同美国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意味着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存在巨大的风险。有鉴于此,我国须在博士生教育的发展问题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博士生教育的质量监控机制,严把质量关,一些特殊学科领域的博士生培养亦不妨考虑“外包”操作。  相似文献   

7.
资格考试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博士生资格考试的目的、考试形式与内容、考试成绩评判等环节探索了美国博士生教育中资格考试的特点。根据我国博士生教育的现状,针对博士生培养环节中的淘汰机制、课程体系建设、资格考试机构的设立以及博士生导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40年间,中国的博士生教育疾行了西方国家花费一个多世纪走过的历程,成为博士学位产出的大国。博士生教育主要关注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锤炼,是我国走向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进而在建国一百周年之际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决定性一环。通过概述我国实施博士生教育40年的发展状况,分析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其缘由、瓶颈和突破方向,并列举当前可以付诸实施的四项改革举措,通过重塑博士生教育体系,促进博士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教育为背景,对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方式、培养内容与基本要求、资格考试与开题、科研工作与论文答辩等诸多培养环节的分析和研究,为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提供了借鉴:应取消对学习年限的规定或延长学习年限;建立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与淘汰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博士生是时代对我国重点大学的要求。与世界一流的博士生教育水平相比,我国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制度不够健全、质量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在我国博士生教育与国际逐渐接轨的过程中上述问题已显得日益突出。要提高博士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高流失率是美国博士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其严格的淘汰制度。但流失和淘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的博士生淘汰率要远低于其流失率。淘汰制度仅是导致高流失率的一个因素,经济资助、制度与文化、个体因素等都是导致高流失率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博士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社会对博士教育质量产生了广泛质疑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和完善博士生教育的淘汰机制和退出机制,形成崇尚竞争、注重质量的博士生教育文化,以达到提升博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博士生教育是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导师的指导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关于博士生导师指导情况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国际比较,从博士生的角度,阐述了导师指导频率这一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最后对提高我国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频率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As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has grown dramatically 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and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largest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one significant and integral part of the global doctoral education landscape. However,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is a lack of bot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 and of generic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docto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underlying value systems. This may not only hamper the research on doctoral education in China but also affect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collaboration with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Using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logics, this study tries to bridge the gap by identifying the complex value systems underlying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a qualitative study mainly based on interview data and complemented by documentary data. The interview involves 135 participants, including 45 university academic leaders, 33 doctoral supervisors and 56 doctoral students from 17 research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one government policy-maker. We found that the context of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multiple logics of state, profession, family, market and corporation. The special constellation of institutional logics has shaped the current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 as a state-led model but meanwhile incorporating family characteristics, market orientation and regulated academic autonomy. The study also showed that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academic norms and global marketization trends, and has also been shaped by China’s socio-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strong state regul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 this study paves the way for developing a nove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s in other contexts and for comparative purposes.  相似文献   

14.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博士教育是在借鉴欧美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欧美模式相比,是“形似而神不似”。为探究个中原因,利用比较教育的方法,对中国博士教育模式进行深入剖析,结果发现:迅猛的规模扩张、相对短促的修业年限、师承一人的导师指导方式、以考试成绩作取舍的考录制度、与科研脱节的课程学习、缺乏创新的学位论文写作等都与欧美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形成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理念偏离了博士教育的宗旨——培养顶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5.
比较视野下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至2006年,我国11个学科门类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数量的比例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存量决定增量";各学科发展过于均衡,未能出现结构性变化,授予的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的学科结构很接近。这种结构雷同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没有体现出不同学科专业对于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差异性。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在保证基础性、理论性学科专业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则需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着力优化结构,积极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  相似文献   

16.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集聚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总规模、R & D经费支出和各省/州的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博士生教育的集聚效应,并提出我国发展博士生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博士生教育,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辩证分析和客观看待博士生的分流退出和学业延期。据测算,2019年我国博士生分流退出人数已上升至0.79万人,而博士生学业延期的人数达到13.67万人。分流退出和学业延期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但如果比例过大,也会过多占用办学资源和增加教育成本。建议严把入口关,坚持分类指导,规范细化培养过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快博士生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评价博士生教育质量对于引导和推动博士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政府主导的输入质量评价、事业性机构参与的输出质量评价、学生主体视角的过程质量评价及多元主体介入的发展质量评价。基于对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沿革的梳理,提出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启示:一是提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回应不同主体对于博士生教育质量的诉求;二是关注毕业博士群体,从毕业博士视角反思博士生教育状况;三是构建科学可行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衡量博士生教育质量;四是适当公开相关评价标准和数据信息,切实发挥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效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育专业化,特别是数学教育博士专业化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博士专业的核心内容应由数学、研究、教育3部分组成.数学教育界一致认为数学教育博士专业应设置教育理论、教学和教师教育、科技在教学上的应用、教学大纲、评估等教育课程.数学教育博士专业的核心内容的改革应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