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五个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始终是一个关系到高校发展全局的问题.新时期,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应该遵循五个基本原则:第一,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以国家和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来确定重点学科;第二,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以群组集合为单位;第四,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占据学科理论与应用前沿;第五,建设高校重点学科要以综合性项目为基础运作机制,建设有机融合的高校重点学科群及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2.
国家重点学科在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主要基于社会需求、传统优势以及区域特色而设立,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特点有:学科门类齐全,工科凸显;学科点遍布全国,部分省市集中;国家重点学科的校际分布中,少数高水平重点大学拥有半数以上的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的单位分布中,主要集中于少数名牌大学;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高,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此,应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制度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凝练学科方向以及评审主体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地方高校国家重点学科进行首位分析和重要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有20个省市区的国家重点学科首位高校为该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6个省市区的国家重点学科首位高校不是该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说明“211工程”高校在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上没有突出优势.第二,地方高校在竞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方面处于明显下风,拥有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数仅占总数的0.52%;而地方所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竞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时表现还不如非“211工程”高校.第三,相比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在竞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方面也处于劣势,拥有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数也只占总数的13.0%.第四,国家重点学科数的省际差异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点学科内嵌着资源、规则、权威等学科发展元素,资源价值赋予的差异性、权威授予的分层性、学科成员互动的异质性使国家重点学科面临着二元分割、权威垄断、合法性危机的挑战.用商谈伦理来重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公共领域和理想的言说环境,使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向权力均势、利益均衡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纳入了"国家行动"框架,通过重点建设政策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作为重点建设政策的延续,"双一流"在遴选机制、拨款机制、动态调整机制方面进行了制度调适,同时,"马太效应"、分层区隔、身份固化问题依然存在。"双一流"建设需构建开放竞争的高等教育系统,培养重点建设高校的"自生能力";坚持学科基础,弱化分层区隔,避免"双一流"成为新的院校层级划分方式;完善动态调整机制,破除身份壁垒,摆脱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6.
基于分类分层的差别化发展是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根据"三类三层两级一主体"一流大学差别化发展框架的分析发现,我国一流大学差别化发展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分类管理制度缺失导致了高校的"学术漂移";教育决策层级偏高形成了省级政府的"中梗阻";非均衡化重点高校体制造成了高校的"内卷化效应"。因此,国家要顶层设计,建立制约与使能的"双激励机制";地方要统筹推进,开展积极的差别化探索;高校要自主发展,在使命和区域范畴内追求一流和卓越。  相似文献   

7.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评估的绩效导向使得国内一些高校弱势学科在不同程度上遭遇生存困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动态支持"的目的,并不意味着发展重点学科必须要弱势学科无条件价值让渡,而是要在"双一流"建设视野下正确、合理评估弱势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统筹学科生态系统的多元合作、协同发展,建构共生型、培育式、相互价值让渡的学科生态系统。弱势学科必须基于自身发展逻辑强化学科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学术生产能力与产出效率,从而生成自身存在的"生态合理性"与"生态现实性"。即在学科结构上,强化弱势学科与一流学科间的交叉、融通与共生;在学科发展策略上,探索弱势学科与高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所处区域经济、文化特色的内在关系;在学科人力资源建设上,注重学科的学术梯队建设,积累学术研究的群体,夯实学科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8.
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大学学科建设领域的基本制度.伴随着大学发展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为淡化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对于我国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促进大学之间以及大学内部学科发展水平的相对均衡,有必要通过相应制度变革以淡化重点学科评选中的行政主导,强化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退出或淘汰机制,尽量缩小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社会网络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弱势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建设是衡量大学发展的重要指标.为适应"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要求,部分高校在学科评估的绩效导向下将裁撤弱势学科作为其优化学科布局的基本方式.但无论是从学术场域内部的学科体系关联性而言,还是从社会网络结构下的权力主导与资本角逐来看,盲目裁撤弱势学科既易造成其在学科群落中的"位置感"缺失和"话语权"旁落,也可能导致整个学科组织系统失衡与学科持续发展断层.为此,重新确立弱势学科的身份认同,激活弱势学科的内生发展潜能,构建合理有序的学科生态系统,有助于打破弱势学科的生存受阻藩篱,营造学科间融通共生的协调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10.
高水平学科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标志。美国的一流学科群体高度集聚于一流大学,其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当协调;我国的国家重点学科群体高度集聚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但其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协调。我国在通过重点投入加快建设一批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同时,应支持和鼓励各省市自治区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学科,增强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