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校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选择一个合理的合作模式就成为合作成功的关键。北京化工大学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理念,突出学校"大化工"的学科特色,发挥本部门对学校科研、开发、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的统一集成管理优势,整合学校科技资源,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不断探索和创新,坚持分层次、多形式的技术转移策略,针对不同的技术本体和受体,探索不同的技术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催生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双转移"战略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与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保证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适应广东"双转移"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确保"双转移"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客观现象,随着苏南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中和苏北地区有序转移,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扬州的新兴产业如何选择发展路径,决定着其能否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本文在对江苏省产业转移和扬州市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扬州市新兴产业承接转移的条件,并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要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必须科学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坚持积极、倾斜的职业教育投资策略,构建和选择具有较好适宜性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农村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在生产资料的价值消耗和价值转移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其中 ,价值消耗是自变量 ,价值转移是因变量。由于单个商品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是由个别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则是由社会平均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因此 ,这种函数关系不是线性的。单个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转移的最大化 ,必须提高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与单个商品生产者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之间的比率 ,即价值转移率。在价值转移率不变的前提下 ,要增加价值转移 ,只能增加生产资料价值的消耗 ;在生产资料价值消耗不变的前提下 ,要增加价值转移 ,则必须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优化生产资料的配置 ,即提高价值转移率。  相似文献   

7.
根据梯度产业发展与转移理论的观点,国与国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均存在梯度差异和产业转移问题。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东南沿海与东北和北部沿海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同样存在经济梯度差异,并由此带来了区域产业转入模式和转出模式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8.
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最终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释放出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致使一批劳动力必须选择转移就业.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易程度与他们的教育情况密切相关,教育层次低的农村劳动力是非稀缺资源,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博弈中没有定价权,提高收入水平就不具备条件,劳动者转移就业的难度大,转移就业率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劳动者的教育素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转移能力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最终增加社会经济总水平和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9.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成功地实现有效转移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当前转移培训已在剩余劳动力中逐渐开展并日趋受到重视,但也存在培训体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力,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培训条件和质量普遍较差问题,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在于做好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培训基地,启动培训需求,提高培训质量等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当前,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重要变量,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分析人口红利对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由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乡劳动力以城镇为中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并存的态势.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单向流动,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文章认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缓解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重过剩局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各国共同推进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国际流动人才队伍中的一员。纵观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教师国际流动经验的相关研究成果,其理论基础涉及劳动力迁移与移民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文化与人力资本理论、文化适应与休克理论等。教师国际流动经验相关研究的发展可确证教师作为国际流动的主体,畅显教师国际流动的具体实践,探求教师国际流动的可能依持。就研究主题而言,相关研究成果涉及教师国际流动经验的性质、主体、进程、内容等维度。  相似文献   

13.
相关研究表明。提高劳动力流动水平有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水平的提升除了与宏观制度关系密切,也还需要从个人社会资本的层面进行改善,如社会资本存量的积累、社会资本质量的提高,以及相关平台的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其效应还会通过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而放大。因此,全面分析社会资本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对于全面实现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迁移性大为增强,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主要研究了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迁移所带来的一些社会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区位因素以及宏观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是影响企业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企业本身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企业迁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按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必然要求 ,按要素分配不存在剥削 ,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劳动力迁移的综合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区际迁移是经济学、区域科学以及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劳动力为什么从一个区域迁移到另一区域。这里在介绍和批评新古典劳动力迁移模型、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行为迁移理论基础上,结合有关实证研究提出一个解释中国劳动力区际迁移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演变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到允许并鼓励农民进城、控制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样一个变化过程.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不容乐观,政府还须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致力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论西部农村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农村开发是西部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西部农村要重视对第一产业产品的开发,应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西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生态建设既是西部农村开发的前提,又是西部农村开发的重要目标。明晰产权、合理的税收及政府补偿是西部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甚至出现回流,其两栖式的流动而非移民型的转移无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阶段持续出现的"民工荒"有悖于经济学常理。"民工荒"与我国劳动力依然过剩现象并存,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同时,这种"民工荒"的现实悖论,也预示着我国多年来以低福利的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时代即将结束。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